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史登科:曾经耕耘叶河边

发布时间:2024-04-27 02:00: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沈建球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参加革命 奔赴新疆
  1949年8月25日,甘肃省兰州市解放。8月26日,史登科的家乡永登县城也解放了。解放军进了县城,当天夜里有一个江西人王老五,身穿军装,带着警卫员来到穷苦的史家,对史登科的父亲说:“大哥,我们就是平时说的红军、八路军,现在叫解放军。让你的三儿子跟着我们部队走,拿起枪杆子去解放更多的穷苦百姓。”就这样,当年刚满16岁的史登科于8月27日参加了解放军。
  部队走到酒泉市后作全面休整。上级命令部队从酒泉出发,步行前往南疆喀什,途经山山水水,一共走了48天。一路上,官兵同吃窝头、喝碱水、穿沙漠、越戈壁,不辞辛苦,人人脚底磨出了血泡,但依然坚持到底。终于,当年10月下旬胜利到达喀什专区疏勒县的草湖(今四十一团草湖镇),与兄弟部队共同开发创办了草湖农场(后更名为前进一场),开始了“军垦第一犁”的艰苦劳动。史登科先在榨油班当班长,随后被派到军区教导队学习。1952年,调到位于麦盖提县的前进三场(后更名为四十三团)工作。195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场部组织助理员。1955年,史登科下连担任政治指导员。
坐镇五连 培育新苗
  史登科先在三连当指导员,与连长默契配合多年,强强联手把三连搞得生龙活虎,生产指标蒸蒸日上。
  1964年10月9日,五连迎来了一批上海崇明支青。农一师四管处的处长杜秀全打电话给老战友——前进三场政委樊浩天:“你们一定要带好这批来自东海之滨的支边青年!他们关系到后面的多批支青进入农场,要树立良好榜样,做好带头作用,委派一个得力的干部去领导工作。”
  果然,史登科被首选任五连政治指导员。他是一个既有理论水平,又能理论联系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赏罚分明的实干家。支青们来到连队安顿好后,全体人员在崭新的大礼堂内召开大会,史登科和蔼地对大家说:“年轻的朋友们,我们热烈地欢迎你们来到五连(当地人称之为罕纳玛孜的地方)安家落户,扎根边疆干革命,经受锻炼和考验。在这里必须闯过三关: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支青在劳动中都能埋头苦干,积极工作,争创高工效。但有少数人看到一望无际荒凉的戈壁沙漠时,思想就开始动摇,甚至有名支青因过度思念家乡,产生了逃离的念头。史登科及时发现了这种苗头,展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忆苦思甜革命传统教育,并及时调整其做后勤工作,让他逐渐安下心来。平时,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使其深受感动,认识到一代年轻人参加边疆建设的重大意义后积极工作,年底竟被大家评为先进个人。后因工作表现突出,又被调进机耕队当了一名光荣的拖拉机手。
  支青中尚有15岁的男女学生。史登科专门安排老班长细心照顾带领,循循善诱,从各方面手把手地传帮带。有的男女青年不会安装坎土曼,史登科就专门安排懂行的老职工帮助安装,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把称心的坎土曼。
  史登科三天两头指示后勤司务长要把食堂的伙食搞好。炊事班班长整天忙个不停,连上厕所都要抓紧时间,想着法儿让主食和菜肴天天换花样。史登科说:“要帮这批青年闯过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首先自己也要把好这三大关。”
屯垦戍边 重任在肩
  史登科认为,只有支青思想稳定了,大家才能生活安定。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五连要整编为一个屯垦戍边一肩挑的值班部队。当时的连长梁西昌是一位年长的老军人,后来上面又派来一个懂军事的转业干部柳成元担任副连长,还专门从场部生产科抽调过来一个懂农业生产的连长闫善伦(大家称他为可敬的大鼻子连长),还为连部配备了文书、保管员、司号员、出纳员、会计和卫生员。这样一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场首长和武装股的领导匆匆前来,现场宣布:值班连正式成立。各排人员搭配得当,还设立一个六零炮的炮班,整个队伍显得威武雄壮。紧接着展开冬季军事训练。
  过了一段时间后的某天傍晚,全连官兵刚吃过晚饭,突然间司号员吹响了紧急集合号,没过几分钟各排先后集合报到。连长早已命令饲养员牵出一匹白马和一匹枣红马,和史登科一前一后策马扬鞭,立即向场部出发。部队疾步行进在宽阔的泥土公路上。途中没有听到一丝杂乱的声响,只听见“唰唰”的走路声。二十几分钟后,部队进入场部,连长和史登科斜挎着新式手枪,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队伍前面。连长高声喊出“一、二、三、四”的口号,全连紧随,踏步整齐高呼,当时把整个场地都震动了。场首长一看五连的队伍整齐、精神焕发、装备齐全,在大会上直夸他们军事训练搞得好。这是一次特地安排的模拟军事演习。五连通过军演有效地磨炼了大家的战斗意志和坚强决心。
  春节过后,时值春耕春播的季节。大家愉快地投入各项生产劳动中。排班组织严密,有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进度。这一年连队长绒棉和小麦等喜获丰收,向国家上缴利润21万余元。在军垦系统中创收效益名列前茅,被兵团党委授予“五好连队”称号。大红奖状悬挂在礼堂的正中央,光彩夺目,令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闯过三关 人才辈出
  场部放映组巡回下连,基本每月1至2次。史登科总是预约对连队建设针对性强的片子,如《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霓虹灯下的哨兵》《青年一代》等。这些优秀电影在连里放映后,第二天连里还利用班会进行学习讨论,畅谈感想体会。
  连里经常组织支青文艺宣传队表演节目。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五连的面貌日新月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
  史登科除了外出开会学习,平时都在连里,他总是手里拿着把锃亮的坎土曼,出现在田间地头,不是挖土打埂,就是砍草平地,要么挖土堵渠,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不忘劳动。这就是他身教重于言传的政治思想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史登科的影响和指导下,大家努力学习、刻苦磨炼,五连涌现出了一批模范人物。
  袁美琴进疆后曾在五连任女排排长,在连队领导的指引下,积极带领女排支青参加各项工作,不怕艰苦,成绩突出。她在抢收长绒棉的劳动中,全天拾花114.5千克,前所未有的高工效,被农场树为榜样和标兵,还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她为兵团农场的广大支青树立了榜样,争得了荣誉。
  黄志鸿早年毕业于上海市崇明中学,进疆后在五连认真学习、积极工作,时隔不久被调至场部卫生队,后又继续深造晋升为主治医师,担任防疫站站长一职。20世纪80年代,因工作需要,他被调至延安市某医院工作,发现当地百姓缺医少药的情况很严重,于是与妻子商量,毅然决定辞职下海,自主创业,在延安的宝塔山下开办了一所专治跌打损伤、腰间盘突出症等常见病的专科医院。他尊崇医德,治愈了数以千计的患者,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老百姓送来的锦旗。当地民众充满感激地说:“当年南泥湾的三五九旅在新疆的叶河边上开出了希望之花,如今花儿又开到老区延安来了!”
  是啊!新一代骄子已脱颖而出!他们当年成长于昆仑山脚下的叶尔羌河边上,将满腔热血奉献给祖国边疆。而今,这一朵朵希望之花正在大江南北尽情开放,舒展身姿,熠熠闪光。
  史登科因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后来被提升为农三师汽车营教导员,光荣地完成了师党委交给的各项运输任务。随后,夫妻带领6个儿子调至三师医院,他担任三师医院后勤处总务科协理员。他的妻子刘雪琼在妇产科工作多年,是1951年“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湘女之一,他们共同为三师医院的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