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师市要闻

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南疆大地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纪实

发布时间:2019-11-27 18:15:00来源:作者:特约记者 谢家贵编辑:liuyadong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2019年国庆前夕,天安门前,红旗飘扬,花团锦簇,张灯结彩,歌声如潮,整个北京都沉浸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欢乐与幸福之中。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书记、政委李震国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接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他心潮起伏,激动万分。他说:“三师图木舒克市从前身、成立,再到图木舒克市建设,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70年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无数兵团人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南疆大地……”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新疆记者站站长王瑟在文章中写道:三师图木舒克市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当之无愧,既是师市坚持民族团结的硕果,也是兵团文化开出的花朵,再一次证明兵团人坚守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凝聚人心的无穷魅力。

  “军垦第一犁”:犁出了盛开民族团结之花的土地

  提起“军垦第一犁”,三师图木舒克市人都会说,那是师市最早传承的红色基因,是军人们犁出盛开民族团结之花最殷实的土地。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齐等人踏勘疏勒县马家花园。郭鹏对王恩茂说:“我们的农场就建在这里。”王恩茂完全同意郭鹏军长的建议,他说:“马家花园已成为历史,我们将在这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新花园。”并将马家花园正式命名为草湖。4月2日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在草湖这片荒原上,用一张古老的木犁拉开了庄严的“军垦第一犁”。这一年,二军教导团在草湖开荒400公顷,生产粮食10.6万公斤、皮棉2000公斤。种植水稻900亩,总产7.62万斤。之后,二军政治部联络部1226人及家属又进驻草湖。于是,在这块土地上又诞生了无数个“第一”:军垦第一果园、军垦第一棉、军垦第一水稻、军垦第一小学、军垦第一饭店、军垦第一医院、军垦第一幼儿园、军垦第一商店、军垦第一文工团……“军垦第一犁”的诞生,不仅开启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发新疆、屯垦戍边的伟大征程,也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进了希望的大地。

  无论是三师具有光荣历史的前身,还是农三师的成立以及图木舒克市的设立,70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历届党委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兵团与地方、与军队的融合,在中印反击战,支援西藏,平息伽师县、巴仁乡暴乱,服务地方乡村、支援地方抗险救灾等重大事件中,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凯歌,涌现出无数的民族团结模范。近年来,师市党委围绕“领导班子好、经济发展好、宣传教育好、相处和睦好、社会事业好”目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富裕水平,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等方面着手,有力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师市各族职工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发展道路。据统计,1980年师市生产总值仅有0.35亿元,到2018年,师市生产总值128.83亿元,是1980年的371倍,年均递增11.3%。人均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272元提高到2018年的50585元,增长186倍,年均增长9.3%。师市在兵团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生产总值占兵团的比重由1980年的3.4%提高到2018年的5.1%;棉花总产占兵团的8.5%,居第5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百上千倍增长,部分产品已跃居兵团前列;原材料、交通通讯、电力等“瓶颈”制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师市从2000年至2018年累计完成投资1010.61亿元,19年的投资总量占师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98.2%。2018年师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40元,是2000年的5.17倍,年均增长9.55%;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59元,是2000年的6.12倍,年均增长10.59%。

  经济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19年,师市稳定就业1667人,短期务工749人,转移就业1289人,新增就业8275人,各种技能培训10000余人次。少数民族学校双语培训36469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达86%,中小学生20123人,普及率达80%,高中升学率由2011年的64%提升到9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584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83768人,救助困难群众2.3万人,辖区连队通车率94%。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改善了民生,理顺了民意,凝聚了民生,巩固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张富清等人“共和国勋章”,而张富清曾是诞生“军垦第一犁”这个地方的一位军人,他亲历过当年的垦荒战斗,他惦念种下民族团结种子的这块希望的土地。2019年8月9日,四十一团草湖镇党委副书记张帆带着团镇党委的深情厚意,远赴湖北恩施看望张富清。当老人得知当年“军垦第一犁”诞生之地已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堡垒,成为名闻遐尔的特色小镇时,泪水从眼里汩汩流出,他说:“不与民争利,让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是我们当年军人们的心愿呀。”

  民族团结是一粒种子,从张富清那一代军人把种子播进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生根、开花、结果,如今已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四十一团草湖镇,产业结构调整之前,一直以种棉花为主,这些棉花均由地方乡村农民帮助收获,也就是说,乡村农民从四十一团草湖镇每年拿走2500多万元的现金。牙甫泉镇农民艾买尔江从20岁开始就在四十一团草湖镇打工,整整干了22年,他挣回了砖房、拖拉机、小汽车,还挣到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四十一团草湖镇更是红火,许多乡村农民来开饭馆、打工、做社区服务。

  四十六团在麦盖提县境内,近年来,团场把种植棉花调整为种植红枣,年吸纳劳动力2万余人次,从事果树修剪、捡拾红枣,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莎车农场开展农场基地建设,1200多名村民在农场务工,每天每人收入100元至300元不等。全师一万多户个体工商户有三分之一来自地方村民。

  四十五团是植棉大团,植棉面积大、产量高,来自麦盖提、莎车、巴楚等县的村民每到拾花季节都要来团场拾花。据介绍,今年,全团种植棉花17.8万亩,除12.5万亩机釆棉外,约有5.3万亩棉花、5.5万亩红枣、4万亩苹果、香梨、1万亩色素辣椒等都需要人工采摘。通过团乡、连村的结对关系,地方乡村有8000多名村民来团场拾花、采摘水果,近三个月时间,他们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

  来自莎车县的农民阿不力克木·阿布都艾尼在四十五团二十四连拾花已经是第十四个年头了。今年,他依旧带领21名同乡来到二十四连拾花。“我们住在职工家里,水、电费什么都不用交,捡多了还有奖励,兵团亚克西!”阿不力克木·阿布都艾尼兴奋地说。                 

  塔木墩村村民阿娜古丽与阿不力克木·阿布都艾尼也是一样的心情,阿娜古丽说:“今年,我们捡棉花能拿8000元现金回家了。所以我们每年都特别希望快点到拾棉花的季节,快点到四十五团来。”

  四十八团是兵团卓有影响的红枣生产基地,红枣管理技术过硬,红枣精品园、高产园等建设成就突出。结对帮扶邻近的英吾斯塘乡16村、17村,4万余亩红枣已有2.4万亩挂果。但村民宁愿种麦子、棉花,也不愿意给枣树追肥、修剪,年总产红枣仅2700吨,许多6年树龄的枣园亩产不足10公斤,村民收入低下。四十八团林业工作站抽调精兵强将,带人才、带技术,采取“访、讲、帮”的形式,传授红枣水肥管理、枣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知识,使村民红枣产量快速提高,收入成倍增长。17村村民买买提·牙生家的7亩红枣园树龄7年,产量很低。前些年,总产红枣才750公斤,加上套种的棉花,亩产值仅1500元。四十八团技术人员到他家指导红枣园田间技术管理,把红枣园保留多年埂子破掉,地头地里补栽红枣树苗,多余的冗枝剪掉。整理前,7亩红枣园只有500株左右;整理后,达到1000多株。买买提·牙生乐呵呵地说:“这么一指导,我家等于又增加了7亩红枣园。”为推进16村、17村红枣园建设,四十八团每个月安排技术扶贫小分队入村进行2—3次现场指导。同时,邀请村干部、村民来团场参观,提高村民建设精品园、高产园、高效园的思想意识,如今,红枣产量翻番了几十倍。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几十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始终坚持与地方乡村团结融合发展,谱写了兵地情、民族情的动人之歌。叶尔羌河婉蜒流淌,却始终流不走兵地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依依深情。

  嵌入式发展:兵地共融铸丰碑

  说起三师图木舒克市70年的发展历程,多次来师市采访的人民日报新疆分社社长杨明方深有感触。他认为,三师图木舒克市民族团结、兵地融合,完全得益于嵌入式的发展模式,实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大目标。

  三师图木舒克市的16个农牧团场分布在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14个县、市境内,与地方县、乡交错分布。总人口近26万。自成立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插花式和嵌入式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三师图木舒克市每做一件事,每一次的发展,都与地方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促进兵团团场职工群众与地方乡村村民有事无事常往来,大事小事共商量,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团结和兵地共建情谊。几十年来,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三师图木舒克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了求发展、谋富裕、铸和谐的共同心愿。

  1966年1月7日,农三师成立,自治区、兵团党委把“根治叶河、征服沙漠、巩固边防、建设‘三线’、加强团结、繁荣南疆”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农三师。1968年和1969年,自治区农垦厅团结农场、巴楚总场分别交给农三师管理,来自天山南北、北京、上海、浙江、武汉的支边青年和复转军人,与近10万少数民族群众一道,在叶尔羌河的两岸,吹响了向万古荒原进军的号角。先后建设造福于地方群众的水利工程50多个,开垦土地近百万公顷,建设农场小镇16座,解决巴楚县“三乡二镇”5万人、15万牲畜饮水问题,连接地方乡村的团结桥、团结渠、团结路、团结林、示范田应运而生,数不胜数。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守一方热土,同喝一河之水,同促一方发展。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喀什地区、克州犹如一家人,在经济发展上,一同做规划、一同做项目、一同搞建设,始终共融共发展。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大力开展好条田、好林带、好道路、好渠道、好居民点的“五好建设”,粮食高产田、棉花科技示范田、水果丰产田等推广和实施,直接推进了示范带动,仅巴楚县就有3.33万公顷耕地实现条田化,开挖渠道500多条,总长5160公里,修建防护林2000多条,面积3.33万公顷。原巴楚县副县长逯祺曾撰文说,三师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地方乡村的改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也盛赞,这是“兵团方向、地方特点”。后来,王恩茂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来三师考察时他称赞道,三师盛开两枝花,一枝是棉花,一枝是民族团结之花。他还为三师亲笔题词:叶尔羌河畔的希望之花。

  花,需要浇灌,更需要呵护。地方有难,兵团支援,已成为三师图木舒克市人浇灌民族团结、兵地团结之花永远不变的信念。

  2003年2月,巴楚—伽师发生6.8级强烈地震,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位于两县境内的三师25个单位也遭受严重损失。灾情发生后,三师党委立即命令三师民兵奔赴抗灾抢险的第一线,三师各族干部职工、民兵、武警兵团指挥部三支队官兵,发扬“顾全大局、兵地团结、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齐心协力、敢于胜利”的抗震救灾精神,夺取了支援地方抢险救灾的胜利。在短短的时间内,三师投入抢险救灾人力13361人次、机力602台,为灾区群众搭建帐篷590顶,搭建简易防震棚1234个,安置转移受灾群众8512人,支援粮食86余吨、价值80.4万元的药品、51.5吨饮用水、衣被1958件、建材188吨……三师民兵撤离灾区的那天,乡村群众含泪送别。

  张迪平是三师民兵应急营的代表,他作为当时的应急营营长,多少年过去了,只要一谈起全营官兵支援地方抗震抢险的事,依然还是情不自禁。他深有体会地说,民兵应急营的官兵没有辜负兵团党委和兵团数万名职工群众的期望,关键时刻拉得出,抢险救灾干得好,危险时刻顶得住。全营370名官兵,在13个日日夜夜里,为灾区群众清理危房292户,搭建帐篷849顶、简易塑料棚215个,抢救家具600余套、电脑35台、各类书籍资料4万余册,装卸水泥80吨、砖块5万块,抢救粮食45吨,还为灾区群众捐款3800元。全体官兵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兵地团结的赞歌。

  原四十五团农业科长的罗久强想起当年的抗灾抢险,他总是非常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兵团民兵,一位基层干部,一名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在三师几十年的历史上,像这样冲向抗灾抢险、为民解忧的第一线,甚至冲向反恐维稳最前沿的事件不胜枚举,医疗队救治地方患病群众,送教到村,支援西藏,支援巴基斯坦,修建中巴公路,平息巴仁乡、伽师暴乱,伽师西克尔镇的抗震救灾……都留下三师图木舒克市人的风采。

  2011年,三师前海集团在麦盖提和莎车两县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既解决了地方乡村“卖棉难、卖棉远”问题,又为乡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每年收购籽棉47474万吨,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支付工资872万元,为地方县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在麦盖提县投资建设的惠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均完成油脂原料加工10万吨、皮棉4万吨、粕壳6万吨,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年支付工资465万元,为县创收工业产值12亿元,上缴税收804万元,年提供食用油6775吨、饲料13550吨,极大地方便了乡村群众,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2015年,喀什地区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精心谋划,推动兵地融合发展。喀什地委先后多次召开地委委员会、四套班子联席会和专题会议,研究兵地融合发展工作,成立了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专题召开支持三师发展工作会议,制订了《喀什地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关于推进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兵地融合发展列入工作重点。

  得天时、乘地利、聚人和,三师图木舒克市主动融入喀什地区经济发展大局,自觉服从兵地“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在产业上,城镇及产业规划做好衔接,实现兵地发展共融,城镇发展、园区建设、企业经营、生态环境治理,兵地通力合作,共同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行以团带乡、结对帮扶、社会服务,发挥优势,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师市团场、连队、企事业单位、机关部门分别与喀什地区、克州企事业单位、机关部门、团场与邻近乡、连队与邻近村实现结对全覆盖。当时,师市8027名在职党员、11814名团员与地方8027名在职党员、11814名团员也实现结对全覆盖。

  2015年9月,喀什经济开发区与第三师达成兵地共建喀什综合保税区投资合作备忘录,双方投资与收益各占一半,兵地交替委派管委会主任和董事长,三年一轮换。目前,已签订投资协议35家,注册企业22家,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

  为了更好地发挥兵团现代农业优势,带动地方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三师图木舒克市组建了设施农业公司,在疏勒县良种场承包土地300亩,新建无土栽培日光温室100座,年用工8万人次,年支付工资800万元。同时,建立种植合作社,吸纳会员280多户,1870座闲置的大棚又焕发了生机,户均增收1万多元。艾合买提·艾海提是巴合齐乡的农民,全家4口人,6亩土地,他用4亩地种棉花,2亩地种粮食,一年辛苦下来,最多才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年份不好,还要亏损。公司组建后,他来到基地管理温室15座,年纯收入9万元,这还不包括超产的奖励工资。他说:“在公司管理温室,不仅收入高,还学到了种植技术。”

  扩建莎车农场作为党中央支持兵团在南疆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治疆方略,自治区和兵团党委高度重视,喀什地区以及莎车农场所在地的莎车县委积极推进,从土地勘测划界、确权埋桩等各项工作一路“绿灯”,在水利、电力等方面竭力提供便利。莎车农场筹建办与兵团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了莎车农场城镇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后,审批时间只用24天,使莎车农场城镇建设和农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如今,经历过37次沙暴袭击的农场已展示着勃勃生机。原莎车农场筹建办副主任陈林说:“这种进度,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难以想象的。”

  借助党中央对口援疆的好政策,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工业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从没有工业的农业师转身成为拥有“一区两园”的一二三产业合理发展的新格局。这样的华丽转身直接惠及乡村百姓。草湖工业园入驻企业12家,图木舒克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9家,用工接近1万人,其中一半左右的产业工人均来自地方乡村。特别是草湖工业园东纯兴公司200万锭集纺纱、织布、服装为一体纺织企业建成后,可吸纳5万人就业。来自疏附县塔西米力克乡的阿依图尔荪成为纺织工人后,非常地激动说:“我有了工作,再也不会让父母亲为我操心了。”她还说,等到企业扩大那天,她要动员村里的姐妹来这儿工作,这里的条件很好,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2018年12月26日,作为兵团的第二个民用机场—唐王城机场开通运营后,惠及师市周边群众120万人,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方便了出行,成为“飞来飞去”的空中走廊。

  嵌入式发展让民族团结、兵地团结之花越开越艳,结出了累累果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兵团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新要求在南疆大地得到较好的诠释。

  悠悠叶河水: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声声不息流淌

  2019年5月10日,三师运输公司党委书记朱代文率领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前往疏勒县塔孜洪乡,去看望公司的“亲戚”—烈士依米尔·司地克的后人。依米尔·司地克牺牲57年,运输公司党委班子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是,运输公司党委始终没有忘记烈士的后人,无论是民族团结教育月,还是逢年过节,公司党委都要派人去烈士后人所在的乡村去看望他们。近60年来,公司与烈士后人的亲情始终没有断过。

  1962年10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运输公司前身汽独三营的一辆支援中印之战的满载战备汽油的解放牌卡车,行至疏勒县塔孜洪乡。长途颠簸,油桶震裂,汽油滴在排气管上窜起浓烟火花。司机全神贯注盯着路面,没察觉即将到来的巨大危险。这时,刚到路边劳动的共产党员依米尔·司地克发现险情,提着坎土曼边喊边追。车一停,火焰突窜一人多高。依米尔·司地克连忙和司机跳上车厢,把一个个滚烫的油桶推下车,躲开了上窜的火舌。依米尔·司地克突然发现汽车油箱冒火了,他跳下车来抡起坎土曼用土压火,接着脱下棉衣扑过去捂油箱的火苗。突然,油箱爆炸,依米尔·司地克英勇牺牲。

  英雄事迹很快传遍千里运输线,驾驶员们深受鼓舞,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战备运输任务。依米尔·司地克成为战争打响之前的第一位烈士,独汽三营与烈士的后代结成永恒的“亲戚”。

  几十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坚持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团场、进企业、进街道连队(社区)、进学校、进军(警)营、进宗教场所的“七进”活动,坚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和“五共同一促进”活动,遵守各民族之间重大节日互相往来、婚丧嫁娶互相参与、风俗习惯互相尊重、急难困苦互相帮助、先进文化技术互相学习的“五个相互”守则,广大干部群众通过结对子、认亲戚等方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让心和心贴得更近、情和情交得更深,真正成为一家人。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师、市、原四十三团、五十三团等6个单位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称号。钱文理、姜万富、吾甫艾买尔、吐尔买买提·马提等多名干部职工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称号。94个单位和个人受到自治区、兵团表彰。300多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师市表彰。2019年,师市又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16个、模范个人22个。

  “上下同心者胜”,这一古语如今在三师图木舒克市又得到了验证。

  阿不都拉·阿不都热木是土生土长的五十一团人,如今却是影响中西亚诸国家的著名歌唱家。他们一家九个兄弟姐妹分别在巴楚县财政局、兵团农行图木舒克支行、图木舒克市信用社等单位任职,两位姐姐都是五十一团民族中学的老师。艾尼完·阿不都热依木是这个家的老四,曾是图木舒克市人大副主任,他对图木舒克刀郎人很有研究,完成了《图木舒克四十姑娘坟的历史背景初考》《图木舒克刀郎木卡姆与麦盖提、阿佤提刀郎木卡姆比较与区别》《图木舒克历史渊源初探》等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曾受到自治区社科院专家的重视。他深有体会地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我们这个家美满幸福的今天。”

  当然,在三师图木舒克市过上幸福生活的远不止艾尼完·阿不都热依木一家。师市党委始终把各民族共同富裕作为民族团结的最高目标。

  三师图木舒克市26万人口由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师市总人口的56%。为了用好用活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助资金,扶持并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根据少数民族职工喜好养殖的特点和优势,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发展养殖业,同时,加快种植业的发展。今年,实施种、养项目42个,新建标准化圈舍335座,购买羊3万只,帮扶青年创业30户。同时,购买商铺门面100多个,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服务业。有10个团场已成立养羊专业协会。

  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四十四团和五十一团全面推进连队土地和连队居民区综合整治工作,4个试点推进连队和9个贫困连队的近千户群众喜迁新居。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户肉孜·苏来曼说起党的好政策泪流满面:“共产党亚克西!师团党委的政策亚克西……”

  为了把钱用好,确实让职工群众增收,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以“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共建活动为载体,在师市范围内开展互帮互助“手拉手、一帮一”“多助一”结对帮扶等活动,师市领导、机关部门、各族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落实困难群众第一帮扶人、第一联系人的职责,各帮扶人采取切实可行的扶贫帮困办法,给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大力支持和帮助,对脱贫援助帮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走访帮扶。师市还充分利用兵团3位领导、兵团机关4个部门、3个师、2所大学、8家重点企业结对挂钩、定点帮扶的优势,建立了“专项扶贫、创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的“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从政策、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入学、就医、生活保障、就业等方面加大投入,从生产经营管理、多元增收等方面加强引导,为民族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富裕,筑牢民族团结基础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仅2013年,师市5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5.5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12750户,扶贫帮困实现转移就业5434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1141人。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项目2项,兵团科技项目4项,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产业发展和职工增收。发放各类低保补助3624.6万元。兵团结对帮扶落实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师市生产总值增速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0元,增速25.6%,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405元,增长24.9%。师市生产总值增速、师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兵团平均数,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兵团平均数的4到5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在推进深化团场配套改革中,师市各单位注册成立合作社69家,社员总数2030人,带动职工7554户,引导职工群众农闲打工3670人。增收6996万元,剩余劳动力短期打工增收1.36亿元。1000余人参加养殖培训,1000余人参加特色种植培训,120人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师市少数民族经济从单一的种粮经济向棉花、林果、畜牧业同步发展,从以农为主向从事工业、商贸、服务饮食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个个要致富,人人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伽师总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占总人口的80%,是三师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团场之一。场党委紧紧围绕“民族团结,繁荣稳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十六字方针,各族职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艾尔肯·阿不力米提承包53亩棉田,年收入5万元,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养牛、养羊,购买拖拉机和播种机,年收入达13万余元。

  五十团十连木沙·艾力种植红枣20亩,在连队技术员的跟踪服务、精心指导下,每年红枣收入可观,他在枣园内套种西瓜,又增加了收入。团党委把他树为致富典型,经常组织连队职工群众到他家枣园进行观摩学习。

  三师,作为兵团向南发展的重要单位,从她的前身走到今天,已经有了70年的历程。70年来,三师历届党委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用先进文化引领着各族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追求,守望着精神家园,营造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浓浓亲情。

  “在昆仑山上,我第一次抢救大叶性肺炎昏迷病人,第一次处理少数民族妇女难产,第一次护送股骨骨折病人转院,第一次……多少个成功的第一次,伴随我成长和成熟,也让我感到,这里的群众看病真难,他们真的很需要医生。”这是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被叶城二牧场职工群众称为“大医生”姜万富的日记。他在日记中还记录着:

  ——1993年,4人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导致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愈合良好,无并发症。

  ——1996年7月,抢救刀伤患者1人,患者因斗殴导致股动脉破裂,失血性休克。在没有血源的情况下,经压迫止血、诊治,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

  ——1993年至2005年,为地方乡村少数民族群众做手术582人,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术后身体正常。

  这些只是姜万富记录的部分治疗和手术事例的日记。姜万富,一位普通的兵团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一生践行了民族团结、为各族群众做好事的誓言。

  叶城二牧场三连深藏在昆仑山里,是个边境连队,管辖着16万亩土地,52户牧民在6.8万亩的草场放牧着近8000只牲畜。“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刘前东就是三连的连长。

  初到三连,牧民并不看好新来的这名连长,也不指望刘前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场党委把我派到这里工作,这里又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我不能给父亲丢脸!”刘前东说。

  一个多月后,刘前东慢慢适应了山里的生活,他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走遍了52户牧民的居住点,并用维吾尔语与他们交流。在入户走访中,刘前东得知三连牧民家庭内部存在草场纠纷,年轻的牧工养殖积极性不高,整体收入偏低。为此,刘前东协调连队其他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给老一辈牧民做思想工作,最终将原来10户的草场承包权划分到27户家庭。牧工养殖积极性提高,牲畜存活率也明显提高,人均年收入已从2013年的2000元增加到2万余元。刘前东也与年轻的牧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得到大家的认可。

  米日孜·米尼亚孜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难,正在上学的小女儿患病需要钱治疗。米日孜·米尼亚孜打算让小女儿辍学,刘前东知道后,先把口袋里的200元钱给他救急,然后,专程回场部向党委进行了汇报,并得到大力支持,学校减免了伙食费,工会送来了大米面粉,医院安排了看病救助,场里还解决困难救助2000元,动员干部职工捐款1800元,好心职工又借给他3000元,如今,他们家有牦牛27头、羊42只,逐渐摆脱了贫困。

  阿布杜麦麦提·吐逊一家三口,因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而且,好不容易攒下的5000元又被人偷走了。刘前东与他在连队结对的亲戚商量,资助他买了2头牦牛、12只羊,还介绍他去邻乡打工,一月挣7000多元,鼓励他去拾棉花,又挣了1万多元。如今,牦牛多了,羊也多了,日子越来越好。几年来,刘前东为牧民维修羊圈60多座,新修房屋2间,建大棚1座,修路700多米,植树300多株…… 

  “我走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其实延续的也是我们父子两代兵团人的梦想,希望我们深山里戍边的兵团人也有富庶、文明的新生活。”刘前东说。           

  2016年10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党委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兵团机关、三师图木舒克市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上下快速行动,各族干部群众之间结对子、认亲戚,多层次多形式地交往互动,为三师图木舒克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十四团四连有一个小女孩叫阿米娜。和其他孩子相比,3岁的阿米娜显得特别安静。因为先天性耳聋,她的世界是无声的。哥哥和其他小伙伴在院子里打闹追逐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一个小布熊。

  从阿米娜记事起,爸爸和妈妈就带着她在阿克苏和喀什等地求医,但效果甚微。2017年3月,爸爸卡斯木江得知国家聋儿康复救助项目已在新疆实施,每年都有许多像阿米娜一样的孩子通过免费植入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然而,要成为康复救助对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带着孩子到乌鲁木齐进行相关检查后,才能确定进行手术的日期。

  乌鲁木齐离阿米娜的家相隔千里,正是春耕春播大忙季节,作为副连长的父亲卡斯木江脱不开身。正当卡斯木江心急如焚时,兵团教育局“访惠聚”工作队一行来到他家。“一定要让孩子重建听力,不能让孩子错过最佳的治疗期!”为了让卡斯木江安心忙春耕,工作队决定帮助阿米娜母女去乌鲁木齐求医治病。

  作为派出单位的兵团教育局在接到工作队的电话后,从上到下高度重视,指派专人负责此事。4月5日,阿米娜母女来到乌鲁木齐,在随后的几天里,兵团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带着阿米娜母女全城奔波,联系医院、检查身体、咨询相关培训机构。

  为方便阿米娜治疗,兵团教育局工作人员还为母女俩在乌鲁木齐租了间民房,购买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乌鲁木齐一家聋哑培训学校决定免费接收阿米娜,并为其制订了学习训练计划。

  新的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阿米娜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远方的爸爸和奶奶。为了满足阿米娜的心愿,兵团教育局驻连工作队队长魏东找到了同在四十四团驻连的兵团广播电视台工作队。了解了阿米娜的情况,兵团电视台工作队队员仲辉架起了摄像机、连接了笔记本电脑,请来了阿米娜的爸爸和奶奶,视频这边,卡斯木江问:“现在孩子的情况怎么样?”视频那边,阿米娜的母亲答:“孩子的情况很好,你放心吧。”这是一组相隔千里的视频,涌动着浓浓的民族团结的情意。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语“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之意”,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每到周末,在四十四团一连职工艾沙·阿布拉的小院中,随着麦西来甫的音乐声,连队职工群众、兵团、师市“访惠聚”工作队、连队干部一起欢乐地唱着跳着,整个小院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氛。兵团法院驻连干部党新安说,通过这个平台,既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又丰富了连队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用文化活动凝聚民心是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兵团“访惠聚”工作队,“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干部开展工作、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围绕“共建精神文化家园、共同实现中国梦想”的主题,结合连队实际,开展“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圆一个梦”等“九同”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交融、认同与努力,如同红柳花开,闪耀夺目。

  兵团党委宣传部“访惠聚”工作队来到师市后,在连队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办宣传橱窗,紧紧围绕“同一个中华始祖,同一个中国梦想”“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同祭中华祖先,共建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团结,共创社会清明”主题,引来各族群众竞相观看。

  兵团日报社驻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干部在了解民情时,了解到38岁村民阿不力克木·热合曼2013年下半年查出患有尿毒症,住院治疗花费15万元,家里一贫如洗,连一张床也没有。父亲四年前去世,现年76岁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铺一片毡子席地而睡。看到这种情况,工作队及时与红光村党支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村民为阿不力克木·热合曼捐款献爱心,以解燃眉之急。短短两天,通过发动党员、群众,共捐助6650元。工作队还出资500余元给老人买了一张床,安装好送到家中。

  五十一团十八连农户买合来客·斯迪克家里没有几亩地,大部分生活费用都是他在农忙时打工赚的,生活困难。兵团交通局工作队队长赵晋把自己随身携带的500元放在买合来客·斯迪克的父亲斯迪克·撒肯手中。

  兵团公安局驻伽师总场四连工作队队长韦新河将500元交到特困户肉孜古丽·艾克来木手中,并告诉肉孜古丽·艾克来木,他与连队领导沟通了,帮她解决住房问题,申请了低保,连队还安排她打扫卫生,每年发3000元作为生活补贴。  

  兵团公安局住伽师总场六连“访惠聚”工作队,得知90岁高龄的图尔逊司地克,因没有劳动力不能前去领取救济粮,工作队及时把救济粮送到图尔逊司地克的家中。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伽师总场工作队协调三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用失业基金补贴困难职工家庭,用就业与再就业资金对伽师总场开展养殖、特色种植等创业活动的职工予以小额担保贷款。

  兵团交通局工作队了解五十一团是兵团最大的少数民族团场之后,决定在五十一团新建1个三级客运站和3个社区客运站,鼓励发展团场小件快递业务。对十三连、十八连连部学校操场进行硬化,完善配套体育设施,铺设道路减速带;支持团场团部出口路、环城路、旅游路、重点社区公路建设,新建一个公路养护站。同时,帮助十三连农户新建小型加工企业、开展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和木器加工。帮助十八连农户扩大地毯纺织厂规模,鼓励农户利用农闲时间绣“十字绣”,由连队统一收购和销售,增加农户收入。

  兵团检察院“访惠聚”工作队自入驻五十一团九连、十连后,发现两个连队共有25名辍学学生。12岁的阿曼古丽·阿依甫江上小学五年级,父母离婚后,她和父亲阿依甫江·玉素甫一起生活。工作队到她家走访时,她正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妹妹。当问到为啥没去上学时,阿曼古丽·阿依甫江顿时流下了眼泪:“我想去上学。”针对这种情况,工作队几次来到阿依甫江·玉素甫家,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终于让阿曼古丽·阿依甫江重返校园。工作队还专门组织学校教务处负责人、所有辍学学生家长、连队干部召开座谈会,向与会者讲解每个孩子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无论是家里农活忙、家里临时有事、家境不好,还是其它原因,都应该保证适龄孩子接受教育。通过努力,25名学生全部重返学校。

  ……

  胡杨、白杨、红柳、沙丘,映衬着广阔无边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干部、群众说的都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这些故事,犹如叶尔羌河朵朵浪花,美丽而又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