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要闻

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

三师与巴楚县开发共建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9-12-02 16:29:00来源:作者:编辑:liuyadong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1967年2月,农三师决定:师部地址建立在巴楚县阿克萨克玛热勒乡的古鲁巴克村(意为花园村),师部驻地后被命名为“五七”新村。

  农三师在巴楚垦区的人口、耕地面积、工农业总产值、庭院经济、职工人均纯收入等各项事业都超过了全师的一半以上。巴楚垦区的水库容量7亿立方米,约占全农三师的80%以上。

  为了开发巴楚,繁荣经济,农三师不仅给予巴楚县各方面帮助,同时还直接参政议政,经常共商开发大事。农三师医院为各族人民群众服务,受到巴楚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农民的爱戴,在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选农三师医院院长莫智荣为巴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巴楚总场成立时,巴楚县曾支援县级领导干部,如杨玉明、忠城、沙吾提·麻木提、玉素甫·热衣木、姜明等数十名,科部级干部有祖农·吾守尔等20多人,技术人员王成杰等20多人到总场工作,对发展巴楚农垦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古尔邦节,巴楚县领导和农三师各团场的领导欢聚一堂,商讨兵团和地方的大事。每次召开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有关重要的专业会议都要邀请双方的党政领导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讨巴楚境内的大事,使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共识,制定了措施,取得了行动上的一致。

  一

  1966年,农三师数万名军垦战士根据自治区、兵团党委提出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根治叶河,征服沙漠,巩固边防,建设‘三线’,加强团结,繁荣南疆”的建师方针,发挥兵团人“开拓奋斗、艰苦创业”的“兵团精神”,从天山南北,从北京、上海、浙江、武汉各地,相继会集巴楚县叶尔羌河两岸,在万古荒原上,以“吃大苦,耐大劳,誓叫戈壁献粮棉”的豪情壮志,露宿荒野,饮食三黄(一天吃三顿黄玉米),以顽强拼命的意志,旺盛的革命斗志,战斗在叶河两岸。

  二

  上世纪60年代初,王恩茂同志提出了“兵团方向,地方特点,全面规划,逐步实现”以好条田、好林带、好道路、好渠道、好居民点为内容的农村“五好建设”的要求。巴楚县按这一要求,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五好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地方农村的“五好建设”在农三师的影响下,有了很大的发展。30年来全县有3.33万公顷耕地实现了条田化,开挖了大小渠道500多条,总长5160公里,并进行桥、涵、闸配套。修建农田防护林2000多条,面积3.33万公顷,好的道路、居民点相应发展。

  坚持“兵团方向,地方特点”的农村,“五好建设”的好处是有效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增加集体经济的积累,有利于社会化生产服务。

  三

  从1987年往后的10年中,农三师为巴楚县城乡建设设计和施工完成了30多个工程,总投资5300多万元,占全县总投入2亿元的四分之一多,特别是对巴楚县城自来水引水工程,农三师水利工程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楚县城地下水质严重超标,不能作为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1985年为解决水源,最后选定引用农三师小海子水库的水作为水源。小海子水库引水工程共需资金投入357万元,其中农三师投资200万元,自治区计委、建设厅共投资100万元,水利厅投资24万元,县政府投资33万元,在小海子水库给巴楚县城引水工程中,农三师工程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巴楚各族人民与碱苦咸水告别,喝上甜水的时候,当人们在巴楚安居乐业的时候,是不会忘记工程团对巴楚县各族人民的贡献。

  巴楚县城排水工程第一期于2000年在新城区进行,排水面积300公顷,东起老巴莎公路,西至新巴莎公路,南至胜利渠,北至喀什河,人口密度3万人。排水量标准:排水100升/人。第一期工程总资450万元(其中农三师投资20万元,自治区天山制药厂巴楚甜味素厂投资75万元),由工程团负责施工。

  “三乡二镇”引水工程(恰尔巴克乡、红海乡、胜利乡、三岔口镇、县城镇)可以解决5万人口食用和15万头牲畜饮水,及铁路火车站用水,总投资1997万元,从农三师小海子水库年引水247万立方米。由工程团负责施工。

  农三师水利工程团还为巴楚修建了民生渠枢纽工程,有6个过水闸口,过水量为200立方米/秒,汇洪能力900~1000立方米/秒,主要引洪灌溉色力比亚镇,阿拉格尔,阿克萨克玛热勒,夏马勒、红海、胜利、恰尔巴克和县城镇的引水和红海水库,小海子、永安坝水库的引水问题,可解决4.67万公顷耕地、荒地、草场和灌溉。

  民生渠首工程的建成,不但解决了巴楚县80%耕地的引洪灌溉问题,保证巴楚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每年节约防洪用费1000多万元。

  巴楚县恰尔巴克乡从小海子水库引水工程总投资165万元,(其中农三师支援80万元),由农三师水利工程团施工,主要能解决恰尔巴克乡0.2万公顷的耕地灌溉问题。

  上述水利工程的竣工使用,对改变巴楚水利面貌,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89年巴楚被评为“全国水利先进县”。

  四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巴楚县和农三师各团场多年来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1986年5月,农三师党委认真制定了《三年内建成民族团结模范师的规划》,提出了三年内建成民族团结模范师和团场的标准、步骤和措施。经过几年努力,绝大部分团场都实现了“民族团结模范团场”的任务,其中五十三团在1987年被农三师、兵团、自治区命名为“民族团结模范团场”之后,于1988年和1994年曾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巴楚县经过多年的努力,1988年4月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以民族团结为标志的大桥一个接着一个建成。全长117米、宽6米,从小海子垦区通向巴楚县恰尔巴克乡的突来买提河上的“民族团结大桥”于1986年9月3日建成。这座钢筋混疑土大桥是由农三师投资82万元,由农三师勘测设计,农三师工程团经一年多时间紧张施工建成的。

  四十八团通向巴楚县阿克萨克玛热勒乡的木质桥经常损坏,造成车翻人伤,四十八团拿出了120多万元,修了两座混凝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各民族群众。群众称赞这是两座“民族团结大桥”。桥修好后巴楚县阿克萨克玛热勒乡还动员1200个民工修建3公里的路面,人们称赞:“有了‘团结桥’,又有了团结路,双方交流更方便了。”

  巴楚通向夏河林场有120公里,途经五十一团、五十团有好几座混凝土大桥和柏油黑色路面都是农三师团场修建的,其中一段2000米的沙石路面是属于林场范围,五十团领导看见巴楚林场修路有困难,就主动代修了,巴楚夏河林场的职工很受感动。1987年8月由五十团负责修建了从巴楚通向夏河林场的突来买提大桥竣工通车,该桥长50米、宽8米,可载重25吨,极大地方便了巴楚与五十团、夏河林场的生产生活。一座座“民族团结桥”,一条条“民族团结路”,使巴楚地方与兵团各团场越走越近,越来越亲了。

  在生活上更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农三师五十团帮助夏河林场61户职工宿舍安装了电灯,结束了其点油灯的历史,让林场的191名职工看上了五十团播放的电视。夏河林场还为五十团提供150立方米木料修桥、堵坝。

  巴楚县与农三师共建活动中,促进了巴楚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使巴楚县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系原巴楚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