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图木舒克市锦绣街道东城社区工作人员和各族居民一起做月饼。
这里,各族儿女不分你我、相亲相爱,携手共绘民族团结之圆。
这里,各族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进,连心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这里是地处南疆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长期以来,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自兵团成立70年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师市各族职工群众携手并肩、风雨同舟,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篇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多年来,师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硕果累累。11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11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自治区、兵团表彰,40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师市表彰。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四十五团前海镇职工则温尼沙·阿布都卡地尔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标志着师市民族团结工作又上新台阶。
培根铸魂 同心共筑中国梦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面团结墙,是由我们祖国多个民族最富代表性的织锦、刺绣图案组合而成,象征着56个民族早已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近日,在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的一面民族团结墙前,讲解员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着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民族团结之花需要时时浇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多年来,师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各族职工群众心中。在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一张张记录写实的图片、一篇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生动再现了各族职工群众紧密团结的实践历程。
守护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命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师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的根本保障。多年来,师市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发挥“牦牛巡边宣讲队”“马背宣讲队”等特色宣讲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千家万户,教育引导各族职工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在音乐课上,学生们载歌载舞,用稚嫩的声音歌唱幸福生活;在社区(连队)党建书吧,工作人员以生动的形式向群众讲解民族政策;在老年活动室里,书法爱好者们写下“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师市,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为提高职工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近年来,师市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各族职工群众学习,现在年轻人基本上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真心帮扶,感情更浓。自“访惠聚”工作开展以来,“访惠聚”工作队走进千家万户、下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声音和好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并想方设法拓宽致富门路,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各族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为 师市城市管理局干部与亲戚合拍全家福。
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是各族干部群众打开心扉、增进感情、拉近距离的有效载体。多年来,师市广大干部职工踊跃同各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通过组织开展送政策、送法律、送文化、送科技等活动,在思想上帮助、在生活上帮扶,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如今,师市处处充满亲情、温情,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奏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最强音。
从“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师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跨越,从形到神,各族职工群众已将民族团结进步深深植根于心中、融入血脉。
凝心聚力 共绘团结好愿景
图为 四十四团永安镇小学百名少先队员,用黄豆和大米制作长宽各2.4米的大型贴画,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祝福。
1988年,五十三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30多年过去了,在各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民族团结意识深度融入五十三团金胡杨镇各族干部职工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交往交流当中。各族职工群众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氛围浓厚;大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浇灌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花”。
近日,记者走进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二连,只见一幢幢民族团结庭院排列整齐,红墙灰瓦大红门赏心悦目,处处洋溢着安居乐业、团结互助、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走进群众吾尔古·艾买提家,只见院落干净整洁,空地上栽种着葡萄、辣椒、白菜等果蔬。她和丈夫正忙碌着,为接待即将到访的朋友做着准备。热孜也古·斯来曼告诉记者,自从搭建了大棚,家里的水果和蔬菜吃不完,就会分享给邻居。邻居们平时相处很和谐,在庭院里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热孜也古·斯来曼说:“我们是2020年12月搬过来的,这个新房子太好了,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这个地方有大棚,我们一年种2次,不用担心技术问题,连队时常开展技术培训,还会定期安排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现在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每到节日,亲戚和朋友都来我家,大家一起跳舞,一起吃饭,非常高兴。”
目前,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二连建成32个民族团结庭院,6户或8户家庭共享一个大庭院。这种“共享庭院”的居住规划模式,在融合资源、促进交流、平安创建、共同致富方面体现了优越性。
图为 各族妇女群众欢聚一堂,共度“三八”国际妇女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大院不仅成为各族职工群众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更是民族团结精神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在这里,每一个节日都洋溢着欢声笑语,每一次活动都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情谊。
致力发展 进步之果结满园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既是要求,更是承诺。五十一团唐驿镇曾是兵团深度贫困团场之一。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及持续帮扶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连队面貌焕然一新。
说起自家发生的变化,群众布阿仙·买买提感慨良多:“我家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都离不开团镇好政策的扶持。”
2021年,五十一团唐驿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图木舒克极西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建设的苹果园离家近,工资也高,进公司打工是许多人眼里的“香饽饽”。通过连队“两委”推荐,布阿仙·买买提顺利进入公司工作。
看到家乡发展势头好,不少人便回到团镇发展,五十一团唐驿镇六连群众艾里·艾山就是其中之一。这几年,六连积极发展城郊经济,打造包括农业产业园、商业服务园以及文化主题园在内的文旅综合体。
2022年2月,艾里·艾山在文旅综合体商业街开了一家快递站,既能帮商户和职工群众接收快递,还可以将本地农产品发往外地。艾里·艾山告诉记者,除了创业机会多,吸引他回来的,还有连队良好的环境。
五十一团唐驿镇的今昔变化,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得益于各族职工群众的共同奋斗,也是五十一团唐驿镇今后发展的动力所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各族职工群众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五十一团唐驿镇的变化只是师市紧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主线,打造幸福连队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师市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同频共振。
以文化人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师市上下聚焦增强归属认同,推动文化润疆工程,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近日,在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二连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穆斯力曼·努热合麦提正在排练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稚嫩的童腔、铿锵的姿态,让人印象深刻。今年上初一的穆斯力曼·努热合麦提学习豫剧两年了,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韧劲。
2022年5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豫剧非遗传承实践基地挂牌成立。实践基地的成立,为进一步加强戏曲保护和传承、支持戏曲精品创作生产、挖掘师市故事素材、创新豫剧表现形式等方面打下了基础。图木舒克市文工团通过戏曲下基层演出,让豫剧艺术走进学校、社区和连队,促进豫剧在师市传承发展,让豫剧在师市焕发新活力。
为增强各族职工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多元交融互鉴的基础上,师市连续推出《家在兵团》《父亲在远方》《我的昆仑我的连》等一批承载兵团历史、红色记忆的文艺精品,用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职工群众,让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师市根基永固、优势长存。同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采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艺演出、农产品展览等形式,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中华经典诗词朗诵”等群众大联谊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图为 刀郎艺人们演奏木卡姆。
为持续增进各族职工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同感和感情认同感,师市充分挖掘并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利用师市文体活动中心、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团史馆、连队文化活动中心等,策划并执行一系列贴近民生的文化惠民活动,让文化传承得以延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师市涌现出像姜万富、刘前东、则温尼沙·阿布都卡地尔等一批民族团结的典型,他们用生动鲜活的人生故事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意,营造出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浓厚氛围。
互帮互助 共享幸福新生活
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师市坚持把各族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各族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月之夜,秋风悄至,琼露渐生。在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民族团结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晚饭过后,各族群众聚集广场,跳舞、唱歌、吹拉乐器、看文艺节目,拉开“夜生活”的帷幕。
祥和的画面,是连队民族团结的生动素描。每逢重大节庆,十八连百姓大舞台都会上演各族职工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
“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像一家人一样。”连队党支部书记苏永平说,“连队还打造主题文化长廊,完善健身器材、篮球场,为各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搭建了‘桥梁’。”
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立足连队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坚持以和美连队建设为导向,聚焦连队人居环境,持续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暖气管网拓展、路灯亮化、外立面的粉刷等项目建设,提升各族职工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和美连队建设的基础。
在连队疆玉果食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铆足干劲投入生产。
“以前没有稳定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稳定。成立合作社后,月工资3000元左右,还离家近,日子过得很幸福。”工人阿提姑丽·木萨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十八连种植红枣3500余亩,红枣产业是连队的重要产业之一,结合地方村核桃等农副产品种植优势,2023年12月,十八连牵头成立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吸收连队及地方村30余名各族职工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达1.8万元以上,切实让各族职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长期以来,十八连与地方村民“共用一条线,共饮一渠水”,做到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致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双方在交流交往中成为了至亲挚友,节日中互相走动,田地里互相帮忙。
手足情深、共建家园。如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已深深融入师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共同绘就出一幅繁荣、和谐、美丽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