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海明星
发布时间:2024-10-13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图为 植棉能手张斗兰(资料图片)。 陈正毅 摄
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歌星、舞星、电影电视明星……每颗星都有无数如痴如醉的崇拜者,而这颗“植棉明星”冉冉升起时,身后没有狂热的“追星族”,只有百万军垦职工充满敬意和骄傲的目光。
1990年10月,《新疆日报》《新疆军垦报》相继刊登消息:经中国科学院、中国棉花学会专家们鉴定,兵团农三师四十五团女工张斗兰承包的21.3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98.2公斤,创全国棉花单产最高纪录。《人民日报》也向国内外报道了这一消息。
张斗兰,这个普通女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植棉明星”!她也许不太喜欢“明星”这个时髦的桂冠,然而,她当时创造的全国棉花单产最高纪录至今还被大家铭记。她实现了年轻时的誓言……
1940年,张斗兰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刚懂事,她就从奶奶口中听到那句影响她一生的话语:“井水挑不干,力气用不完。”
天蒙蒙亮,幼年的张斗兰就起来放牛,大人们说:“吃露水草,牛才长膘。”七八岁时,她和小伙伴在江边放牛,为了一块水草茂盛的草地,她与邻村的一个“孩子头”发生了争执。那“孩子头”比张斗兰大两岁,且高出一头,可张斗兰却像一头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牛犊。“孩子头”被她凶猛的样子吓住了,慌慌张张地跑了。张斗兰和小伙伴们抱在一起又叫又跳。
土地改革时,工作组的同志来了。由于家里没有粮食,张斗兰的母亲坐在灶前落泪,工作组的同志知道后,将钱塞给她母亲,催她母亲去买粮。站在旁边的张斗兰第一次听到了“共产党”这个名字,后来也懂得了是共产党让贫苦农民翻了身。可怎么报答党的恩情呢?一颗种子埋在了张斗兰的心中。
18岁的姑娘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朦胧的少年激情。那年,从新疆来了一名老乡。那老乡讲起了雪山大漠、瓜果歌舞,张斗兰听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1958年2月,张斗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张斗兰像北方姑娘一样,戴起高高的风雪帽,穿着笨重的毡鞋,脸捂得只剩下两只眼睛。即使这样,仍抵挡不住北方的寒冷,捡芦苇根的手冻得钻心疼,眼泪刚流出就结成冰条。开饭了,她抓起窝窝头才咬了一口,窝窝头就变成了冰疙瘩。她忍着泪,想咽下那口窝窝头,可嘴却不听使唤。那阵子,她一天连一百克馍馍都吃不下,可仍硬撑着与伙伴们捡芦苇根。不到一个月,张斗兰就瘦得像干枯的芦苇。但是,只要春风一起,芦苇就会顽强地抽出新芽。
1959年,张斗兰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并当上了一〇三团基建2队的班长。那时,2队用土办法制作奶粉,张斗兰拼着命干,不久就超过了老同志。可当她回到家里,端起饭碗时,身上的奶腥味却冲得她直想吐。
“嘿,张斗兰这川妹子,性子倔,可眼里有活呀。”旁人见了张斗兰都这么说。是呀,她刚见到北方的镰刀时,心里就被那又长又弯的铁片儿吓倒了,可看到别人用它割麦子时,那股害怕劲又被羡慕劲压倒了。于是,她绑上手巾,悄悄地跟着别人学。没几天,手上就打起了血泡,可使起镰刀来却像一个熟手。后来,她成了全团出名的镰刀手。
有一名叫曹玉如的壮汉对张斗兰的名气很不服气,当时就找到队长,要摆开擂台赛。张斗兰像小时候面对“孩子头”那样昂然应战。一声哨响,割苞谷秆子开始了。那天,“秋老虎”气势如火,苞谷秆又密密匝匝不透风,汗水和着尘土蜇得人浑身又痒又疼,听到的只有耳边“刷刷”的砍刀声。割着割着,曹玉如忍不住热了,停下脱衣服,张斗兰却憋着气超过,1米、1.5米……终于,张斗兰以17.7亩的成绩,战胜了曹玉如。面对她这个“泥人”,壮汉在弱女子面前低下了头。张斗兰笑了,忍住扯筋裂骨的疼笑了。
1966年初,开发新农场的消息传来时,张斗兰不顾领导和同志们的劝阻、挽留,毅然报名,决定离开条件好的北疆,去建设开发农三师。临行时,老班长周立光亲切寄语:“张斗兰,你在这里是青年人的榜样,希望你到了新岗位后,再接再厉。”张斗兰直爽地回答:“老班长,咱们报纸上见!”“报纸上见”这话有分量。张斗兰认字不多,但她见过周班长读报时的神气劲。一个誓言把张斗兰带来了南疆。
刚到四十五团十五连的张斗兰,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准备大展身手,干出一番成绩。然而,现实却是严酷的。四十五团十五连是离团部最远的连队,土地盐碱化严重。
在开荒修渠的工地上,张斗兰抢着挖、争着挑,当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时,3个饿得受不住的孩子冲她哇哇直哭。张斗兰的丈夫甘国礼在连队当警卫,休息时间少,而3个孩子胆子又小,不敢去食堂打饭。张斗兰心疼极了,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呀。第二天一早,她从食堂买了一盆窝窝头,孩子的饭就这样打发了。工地上,她依然奔走如飞。
1986年,张斗兰病休了,随大女儿住在喀什市,可她的心仍然拴在十五连。
1987年,四十五团深化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棉花种植面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当年就扭亏为盈。310亩小麦单产达214公斤,659亩棉花单产皮棉65公斤。远在喀什的张斗兰听说后,坐不住了。年轻时“报纸上见”的话萦绕于耳,一度消沉的激情又重新燃烧起来。她身体稍好,就不顾女儿的劝阻,毅然回到四十五团十五连。见了连长硬邦邦甩出一句话:“我要包地!”
北方有一种草,一节一节地长着,只要有一节不死,就会延伸。张斗兰不就是它的化身吗?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开拓的人。
张斗兰承包了十五连的21.3亩棉花地,这块地盐碱很重,想在这样的地上创高产,谈何容易。张斗兰努力克服文化低、基础差、年龄大的困难。团里举办技术培训班她每课必到,不懂就问,非弄明白不可。在种植的关键期,常常请连长、技术员到地里现场指导。
一次,张斗兰在地里发现虫子,急忙找到连长,连声说:“打药!快给我地里打药!”连长拿过虫子一看,禁不住笑了:“这是益虫,叫草蛉虫。”张斗兰扔了虫子,放心地笑了。
夏日里,张斗兰在地里拔草。忽然下起大雨,她仍在坚持。雨停了,地里滑溜溜的,她干脆脱掉鞋子,光脚拔草。别人见了,摇头说:“你真不要命了,你看现在还有谁在地里干活?”
金秋之际,张斗兰的皮棉单产达到166.38公斤,获得了农三师工会150公斤皮棉单产“巾帼杯”竞赛先进个人。
十五连有个植棉能手叫贾德华,曾连续几年创全团棉花高产纪录,有一套丰富的植棉经验。张斗兰虚心向她请教,并同她结成对手,公开比赛。1988年,贾德华皮棉单产168.2公斤,比她高2公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扳回这2公斤棉花。
1989年,一场七八级的大风光临棉田,地膜被吹得哗哗响。张斗兰顶着大风,围着地膜转,风把哪里的地膜掀起来,她就不顾一切扑向哪里。天黑了,她还在埋地膜,眼睛进了沙子,慢慢红肿起来,痛了好些天。随即,棉田又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干旱。秋后,张斗兰的皮棉单产达到148.5公斤,还是比贾德华少1公斤。
张斗兰不服气,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这究竟为了啥?难道就为了20多年前那个誓言?世上多少人默默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为什么你就不行?况且年近50……但是,人活着,总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又想起奶奶说的话:“井水挑不干,力气用不完。”可自己能给后人留下什么?留钱财,总有一天要花光,留下点精神财富吧,这才是永恒的激励……
转眼间,1990年的春节来了。这时,再忙的人也放开了手脚,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可张斗兰却在大年初二就套上了自己买的毛驴车,开始拉土平地。特别是那5亩多盐碱特重的地,播种不出苗,补种也不出苗。她给这些地方动了个“大手术”,揭了一层“皮”——把15厘米的板结层全部挖掉,运走,再填上好土,然后又将自家的厩肥全部拉到地里。春翻了,又施优质肥料和油渣。
说来,张斗兰家的人口不算少——6口。可是,老伴早因病退休了,4个孩子又都在外地工作,地里的活儿全靠她一人干。
春灌压碱了,张斗兰忙得三天三夜没合眼。她骑上自行车,提上马灯就往地里赶。有一条埂子跑了水,堵不住,她就双腿跪在地上,用身子堵,用手扒土,直到堵住决口。绒裤全湿了。春寒料峭之际,天气还冷得很,只得回家换条裤子再回地里。不巧,埂子又垮了,又折腾了好长时间才堵住决口,新换的裤子又湿透了,风一吹,冻得人浑身哆嗦。
苗终于出来了。张斗兰看地里那些茁壮的小苗苗,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解放棉苗、定苗、给棉苗整枝、“脱裤腿”、打尖,累了,张斗兰就趴在地上干,膝盖上经常是旧疤还没长好,又添了新伤。
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张斗兰趴在床上不停地呻吟。丈夫一边帮她捶腰捏脚,一边唠叨:“白天拼老命,晚上穷哼哼,在外逞英雄,在家成狗熊。”
夜深了,张斗兰带着甜美的梦睡去了。鸡叫三遍,她翻身起床。咦,丈夫老甘怎么不在床上?抬了抬胳膊,一看表,禁不住“哎哟”叫了一声,转身就去厨房。只见老甘正从锅里捞起热腾腾的荷包蛋:“趁热快吃,吃完了好干活。”张斗兰心头一热。
皇天不负有心人。1990年9月25日,是张斗兰一生中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棉花学会、自治区和兵团的11位专家来到她的棉花地中。只见齐刷刷、密匝匝的棉桃大小均匀,真是青枝绿叶吐白絮,棉桃一直开到顶。专家们齐声赞叹:“好棉花!”检测结果出来,21.3亩棉花皮棉单产198.2公斤,创全国单产第一。
《新疆日报》《新疆军垦报》均以头版头条发出消息,《人民日报》也很快对外报道了这一消息。
张斗兰在心里念叨着:“老班长,我实现了24年前的心愿,你在报上看到我了吗?”
1991年,当张斗兰站在表彰大会的主席台上,双手接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竟激动得说不出话,眼睛湿漉漉的,逐渐模糊了。她识字不多,讲话稿是几个夜里不睡觉背下来的,台下一片掌声。
光荣席上,张斗兰举着橘黄色的鸡尾酒,慢慢地品味着,是呀,人的一生真是说不准,谁能想到一个“泥腿子”能成为“明星”呢!那圆鼓鼓的玻璃酒杯真像那一袋袋的棉花包……
“姐,你的名字上《人民日报》了,我们看见了。”远在四川的亲人来信说。突然,橘黄色的杯中荡起了微波,张斗兰从中品出了一丝苦涩,像大漠裹着碱土的风。
“死亡之海”总有一天要成为“生命之海”“绿色之海”,你看“植棉明星”不就从“死亡之海”边缘升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