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藏宝库”
发布时间:2024-12-23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上网时,我发现一本不错的书,便随手收藏了。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大概是2008年,我拥有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从此,浏览器自带的书架就成了我的“藏宝库”。喜欢的文学作品、小说、名著、学习资料,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看到了,就一股脑收藏起来,用不用得上暂且不谈,收藏下载的操作是一步也不能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阅读的热爱就已势不可挡。小学时,一放假我必然要缠着父亲带我去新华书店。在我记忆里,县城的新华书店可是天堂,简约的二层小楼冬暖夏凉,里面有看不完的绘本、百科全书、神话故事……林林总总,翻不完、看不厌。进店后,往拖得锃亮的地板上一坐就是一上午,腿麻了还不舍得离开。临走前,总央求父亲给我买几本好看的故事书带回去才行,一来二去,花了不少钱。直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当时最喜欢的书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谜》。我抱着猎奇的心态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小学一年级带回家的第一套图文绘本是《恐龙世界》,翻来覆去看了许多遍,对各个时期的恐龙种类如数家珍;当时买的最贵的一套书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分上下两册,装饰精美,插画生动,还配有讲故事的光碟,我那会儿识字不多,别提有多喜欢了。
只可惜我看书快,带回去的书总会很快翻完,没了新奇的劲头,就又心心念念再往书店跑。时间长了,家里人既欣慰又无奈,喜的是孩子爱读书,忧的是书不便宜,去一趟百十元,于我小时候的家庭状况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现在想来,那时父母没有因经济拮据而打击我对阅读的热爱,真是万幸。
当然,家里条件不好,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书房、书柜,但我有个装衣服用的小柜子,长4尺,宽仅1尺。为了保存那些宝贝书,我将柜子里的衣服都抽出来堆在床上,导致母亲总调侃我,一个姑娘家,床乱得像鸡窝。后来搬了几次家,小柜子因破旧不堪被遗弃,而我的书却越来越多。高二那年,父亲买来木板和工具,为我做了一个木质书架,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书架,虽然简陋毛糙,但胜在专属定制且容量大,我的各类图书包括那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都能一并放在上面。为避免落灰,我将每本书的封面和封底,都拿宽胶带小心翼翼裹起来,还特意订了布帘在书架顶端,找书的时候拉开,不用了再盖上,这样过了三五年,书架上的书依旧崭新。
智能手机普及后,我去书店的频次就降低了,阅读网站比比皆是,足不出户,抱着手机就能看各类电子书,对我来说,可谓“大惊喜”。短短几年,我的浏览器书架、阅读APP里,便存了许多书籍,我把这些已看或待看的书当成“宝贝”,特意设了应用锁。最初的手机内存极小,电子数据都保存在多媒体卡里,我便买了许多卡,2G、4G的都有,里面存满了电子书。像小时候一样,我把这些电子设备看作新的“藏宝库”,平日里用起来十分珍惜,卡里的诸多电子书我也用文件夹逐个整理,分别命名,保存至今。
我上初中时,网络文学初兴起,新书数目庞大,作者水平也良莠不齐,有的创意令人拍案叫绝,有的文字则幼稚无趣,于是我开始有针对性地看书,逐渐摸索出自己喜欢的文风。有时候“书荒”了,就去贴吧、排行榜瞅一眼,被文案吸引到,才去阅读原文,喜欢的加入书架,不喜欢的置于脑后。有段时间书看得太多,总觉记忆力下降,脑袋不够用,于是专门寻了个笔记本,记录下书名和作者,闲的时候去翻翻,就能立刻回忆起那些看过的故事。
一次暑假,我在家中闲着无事,就尝试写一些故事,投稿给我熟悉的网站。本来是练笔,没想到没过几天,竟在后台收到了签约短信。我大喜,高兴地叫出了声,把在打扫卫生的父母吓了一跳。我语无伦次地向他们解释这意味着什么,他们没听懂,但仍替我高兴。那个暑假,我怀着满腔热血用键盘敲出了26万字。开学前,父亲送给我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带着它回学校,陆续完成了近80万字的创作,虽未能在卧虎藏龙的网文界翻出什么风浪,但却圆了我年少时的一个梦想——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
参加工作后,终日为生计奔波,写作攒下的钱不足以维持家庭开销,我便将它当成副业,当作爱好可能更为恰当。不忙的时候,偶尔也会写一些,平淡的时光就在阅读和写作中度过。后来,我养成了收藏的习惯,经常买一些实体书,开始是在超市买《古诗三百首》《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后来更习惯去网上购书。
我将这些心头好分门别类、整齐地放在书架上,因为都看过,所以买回来的主要目的是珍藏。在我看来,藏下这些书,就留住了独属于我的“宝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