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岗位办实事 真情服务暖民心
发布时间:2025-01-06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图为 工作队队员辅导孩子写作业。(资料图片)
近年来,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驻兵团三师五十三团金胡杨镇六连“访惠聚”工作队,立足连队实际,持续在连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连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发力,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抓疏导解心结、抓增收解难题、抓服务解民忧、抓关怀解隐患、抓救助解诉求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帮助就业创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建强基层党组织
提升连队治理水平
如何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工作队突出问题导向,建强基层堡垒,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为增强连队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工作队队员与连队“两委”成员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工作队队员言传身教,不断提升连队“两委”的综合能力,并规范落实连队“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确保队员有任务有职责、连队日常工作实现AB双岗。
工作队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每周走访入户,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隐患防控工作,认真对待前来工作队反映情况的群众,耐心听取并记录他们的意见,在政策范围内的尽快协调相关部门处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进行政策解释,让职工群众更放心、踏实。
近期,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连队养殖户较多,每到冬天,大家都面临着羊群保暖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工作队积极利用惠民资金6万元,为连队24栋标准化养殖圈舍修缮保温隔热装置。
养殖户艾尔肯·阿木提说:“我养了50多只羊,一到冬天,就特别发愁,怕羊群受冻生病。现在工作队帮我修缮了圈舍,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感谢工作队。”
如今,连队“两委”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班子成员责任感越来越强,职工群众对连队“两委”班子认可度越来越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多措并举促增收
鼓起群众“钱袋子”
工作队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以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不断带领职工群众探索创收机制,创新增收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工作队立足连队实际,鼓励职工群众发展特色产业。2024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连队职工群众购买4万元的哈密瓜种子。
为让职工群众安心种植哈密瓜,工作队与连队“两委”组成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田间查看哈密瓜生长情况,并围绕病虫害防治、整枝打杈、疏花疏果等方面进行培训,解决职工群众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024年夏天,哈密瓜又迎来丰收。得益于良好的管理,连队产出的哈密瓜果肉厚实、甘甜清脆。
群众亚森·玉素甫说:“我种哈密瓜增收了1000元,哈密瓜的种子是工作队发的,技术管理上也有他们操心,我们只管出力就可以。哈密瓜收了以后,我种了其他蔬菜,实现‘一地双收’,真的太感谢工作队了,尽心尽力帮助我们增收。”
以前,连队普遍存在乱堆乱放现象,房前屋后一直是连队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在连队党支部和工作队的引导下,职工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美化环境。
为提高职工群众就业率,工作队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技能培训”模式,有效提升职工群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同时,引导职工群众转变就业择业观念,主动走出去,到图木舒克市辖区的企业务工就业。
群众阿里木·克里木夫妻俩以前仅靠种植10余亩棉花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2023年,在工作队的劝导下,夫妻俩来到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坂山工业园务工,经过一年的努力,两人熟练掌握技能,每月家庭收入达9000元左右。
阿里木·克里木说:“感谢工作队的帮助,让我和妻子成为产业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
聚焦民生实事
提升连队幸福指数
以基层治理、惠民实事为抓手,以服务群众、提升幸福指数为目标。这是连队党支部给予工作队的评价,也是工作队工作的目标。为坚持做好这一目标,持续办好基层“微实事”,改善连队人居环境,实施道路硬化、水网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连队有部分职工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来源较少,造成孩子就学压力较大。工作队为解决此问题,积极动员派出单位党员干部捐款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共筹集了12.4万元的爱心捐款,为167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7.76万元,剩余资金将作为备用金,每半年发放给困难学生。
由于农忙等原因,职工群众孩子的作业无人辅导,工作队积极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在连队开设“雄鹰”课外辅导班,由工作队队员担任辅导老师,解决职工群众子女作业无人辅导的问题。
自开设辅导班后,连队的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早早到连队活动室自觉写起课后作业。工作队队员进行一一辅导,指导学生及时处理知识薄弱点,勤加练习,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并分享学习思路与技巧,鼓励他们勇于动脑、善于思考,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工作队副队长陈彦斌说:“我门每天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刚开始只有5名学生,现在有40多名学生在这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