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新闻中心>基层动态

“八一”,我向军旗敬个礼

发布时间:2025-08-01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总有一个军礼,让你热泪盈眶;总有一个军礼,承载千言万语;总有一个军礼,让你心潮澎湃;总有一个军礼,指引来时之路;总有一个军礼,激励一往无前。​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亦是抗战胜利80周年。仰望飘扬的军旗,那些关于军装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既有我与军人身份失之交臂的终生遗憾,更有家族8名军人接力守护家国的无上荣光。​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童年是在战火纷飞的电影画面中度过的。每当看到八路军、新四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看到人民解放军踏破长江天堑解放全中国,那颗想穿上军装的种子便在心底疯狂生长。高中时的那个周日,这个梦想险些照进现实。村上的民兵营长推开家门,带来一个滚烫的消息:“村里有个参军指标,你这个高中生愿不愿意报名?”我几乎是跳着答应下来,连日来的憧憬在政审、体检全部合格的那一刻,化作胸腔里激荡的热浪。​
  可命运却在出发前夜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去县中学办退学手续的那天,暴雨如注。我挤上一辆帆布三轮车,车轮在湿滑的路面上突然失控,连人带车翻下几十米的路基。当我从剧痛中醒来,右腿已经打着厚厚的石膏——这场骨折让我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出院时,同批应征的青年早已奔赴军营,成为光荣的工程兵。那天,我把脸埋在被子里,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头。​
  此生未能穿上戎装,终究成了我一生的遗憾。但命运的馈赠,藏在家族代代相传的军旅基因里。最小的姑父是工程兵出身,军装在身的那些年,他参与修建了数条铁路干线,在水毁工程抢修现场多次立下战功,三枚三等功勋章在他的军功簿上熠熠生辉。复员后,他带着军人的果敢率先下海,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至今仍是乡邻口中“敢闯敢拼”的榜样。小叔的军功章则浸着战火硝烟——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保卫战,一枚二等功勋章背后,是猫耳洞里的蚊虫叮咬,是阵地前沿的枪林弹雨。​
  父辈的军装故事,像接力棒般传到了下一代手中。四个侄儿里,两人接过了钢枪。大侄儿在天津某部当了五年兵,复员后带着军人的韧劲当选村支书,领着乡亲们在脱贫路上冲锋陷阵;三侄儿驻守新疆边防,橄榄绿的身影与雪山同框,数枚三等功勋章见证着他对边疆的赤诚。两个外甥女虽未从军,却都选择了军人作为伴侣:大外甥女婿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每次“神舟”飞天的璀璨光芒里,都有他默默付出的汗水;小外甥女婿是汽车兵出身,退伍后开起修理厂,扳手起落间仍带着军营里的严谨。​
  最让我动容的是,女儿大学毕业后,为我带回一位海军军官女婿。如今他驻守在东海舰队某基地,那身浪花白的军装,守护着万里海疆的每一寸安宁。几年前,小侄儿通过高考被某航空大学录取,家族的军功簿上,又添了一笔蓝天的色彩。​
  算起来,家族亲属中已有8名军人,海、陆、空、武警一个不少。他们的军装颜色各异,却都闪耀着同样的忠诚;他们的岗位不同,却都在用生命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
  又是一年“八一”,我面向军旗郑重敬礼。军旗下的中国军人,是雪山之巅的界碑,是深海龙宫的钢甲,是星空之上的利剑。他们用绿色青春装点山河,用钢铁意志守护安宁,用无悔忠诚书写担当。这军礼,敬我未能实现的军装梦,敬家族代代相传的军旅魂,更敬所有守护家国的中国军人——他们永远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