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新闻中心>时事要闻

大山深处戍边人

发布时间:2024-09-27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图为 位于昆仑山深处的叶城二牧场三连。(资料图片)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考察调研时强调:兵团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希望大家发扬兵团精神,继续努力、深化改革、脚踏实地、再接再厉,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兵团职责使命,坚定坚决履行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功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化为推进新时代维稳戍边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兵团成立70年来,师市党委聚焦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边境连队党组织阵地建设,让党旗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中,师市涌现了一批批先进人物: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刘前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吐尔买买提·马提、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吐尔干·库尔高等,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名党员就是一个流动哨兵、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坚强哨所”的守边护边钢铁防线。
  在发扬和传承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路上,师市各族职工群众砥砺初心、勠力同心,奋力谱写新时代维稳戍边事业新篇章。
图为 托云牧场马背上的巡边队。(资料图片)
建设美好家园 构筑坚强堡垒
  仲秋时节,昆仑山北麓凉意阵阵。大山深处,一排排红黄相间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直通居民家门口的道路干净宽阔。这里是叶城二牧场杏花镇三连连部。
  三连地处海拔3000米至4850米的昆仑山深处,距离牧场场部160公里,总面积10.24万亩,连队地貌多样、地形复杂、高寒缺氧,开车到场部需要近4个小时,是兵团海拔最高的边境连队之一。
  国庆节将至,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刘前东变得更忙碌了。“国庆节之后,天气就一天天冷了,要提前走访,了解大家的过冬需求,备好各项物资。”
  今年52岁的刘前东是土生土长的叶城二牧场人,曾经在牧场机关、社区工作,2013年9月,刘前东追随父亲的足迹,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8年的三连。
  三连四面环山,自然环境恶劣,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通往外界,一侧是万丈深渊,另一侧则是峭壁如削,这一度让初来乍到的刘前东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要干就得好好干!”父亲的话语时常萦绕在耳边,重如千钧,狠狠地锤打在刘前东的心上。
  “父亲当年能在这里坚持下来,我也一样可以。”刘前东在心里暗自较劲——既然来了,就要真正为这里的牧民做点实事。安顿好后,他开始逐户走访,详细了解一户户牧民的困难和诉求,很快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三连的放牧点零星分布在昆仑山深处,而离连部最近的公路也有10余公里,平时牧民去放牧点,要骑马或者步行,拉运物资很不方便,更别提通过发展养殖业增收致富。
  “要致富,先修路。”刘前东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支持,动员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修路。2018年,三连通往外界的公路全线贯通,2020年,这条公路实现全部硬化。如今,从三连连部到放牧点,车程仅需15分钟。
  路修通了,刘前东带领牧民们发展特色养殖业,引进经济效益较高的牦牛、特色种羊等,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养殖技术水平。现在,三连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7000多元增加到2023年的2.66万元。
  “现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从心眼里感到高兴。”刘前东说,“高原牧区虽然条件恶劣,但是我会坚守自己的岗位,带领大家一起忠诚履行兵团人的职责使命。”
  近年来,师市持续加强边境团场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改善民生为发力点,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投入2.3亿元,修建道路71公里、牧区便道40公里、搭建便桥4座、新建职工保障性住房40套,进一步改善当地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提高边境连队干部生活质量,累计投入资金3090万元,建成102套护边员周转房和连队干部周转房,不断增强边境一线队伍的归属感、幸福感。
图为 叶城二牧场杏花镇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刘前东(左三)向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资料图片)
绽放在高原的最美巾帼花
  皑皑雪山,巍巍昆仑。借助改革的春风,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扎根兵团,巡边队伍不断壮大。
  在大山深处的叶城二牧场杏花镇三连,坚守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女子民兵班,她们用脚步丈量边境线的长度,用青春和热血坚守初心,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忠诚,履行着爱边护边守边的职责使命。
  女子民兵班于2019年8月成立,由10人组成,她们同男民兵一样参与巡边护边。每周,她们骑着牦牛翻越大山,跨过河流、冰川,走完37公里的巡边路。一年又一年,把青春和汗水洒在祖国的边疆大地上,用奋斗的青春浇灌绽放的巾帼花。
  长年累月履行巡边护边任务,练就了她们在高原奔跑、在陡坡攀爬、在冰川穿行的本领。从不会骑牦牛到成为一名“骑术”高手,从刚开始不被看好到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她们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可,成为连队维稳戍边的重要力量。
  巡边的路就如同昆仑山中的河流,蜿蜒曲折,沿着河道走、顺着牦牛和羊群踏出的小道巡边,在没有任何标识的地方凭着记忆巡边,穿过一条又一条河流沟谷,翻过一座又一座险坡高峰。寒风和沙石吹打着姑娘们的脸庞,时间一长,她们脸蛋粗糙、面颊黑红,但爱美的姑娘们并没有为容颜伤心,而是欣然接受巡边路上的“馈赠”。
  巡边路上碰到过太多的“意料之外”,有过无数次的胆战心惊,也萌发过退却之意,但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走向大山深处,携手而行,走好巡边路。
  巡边在山上,思念在山下,山上有祖国的边防线,山下有日夜思念的父母与恋人。但姑娘们明白肩上担负的责任,巡的是边,守的是国,护的是自己的家园。她们巡边护边建设家园,持续发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诠释着兵团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的付出和执着同刘前东书记一样,就是守护这一片安宁,为了我们,也为了我们的家人,他们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女子民兵班队长古再丽努尔·阿布拉说。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民兵就是一个哨所。在三连党支部的带领下,女子民兵班五年如一日坚守,风霜雨雪的巡边路走了280多次,巡边里程达万公里。
  这支女子民兵班既是边防线上的好战士,又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也是乡村振兴的引领员。巡边路上,她们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讲到牧民家中,并力所能及帮助牧民解决困难。
  她们用忠诚驻守昆仑,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守护着边境安全,诠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是绽放在高原的最美巾帼之花。
图为 2024年7月13日,托云牧场场部吐尔买买提·马提家的荣誉墙上摆满了荣誉证书。 常丫丫 摄
三代守边 薪火相传
  每周一上午十点,在托云牧场场部,升国旗仪式都会如期举行。人群中,66岁的牧场原护边员吐尔买买提·马提格外引人注目。他仰望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目光坚定,神情庄重。
  托云牧场坐落在帕米尔高原的怀抱,平均海拔在3200米。这里的牧民一边放牧、一边守边,忠实履行着兵团人维稳戍边的职责使命。
  吐尔买买提·马提的父亲马提·玉买尔阿力担任护边员15年。他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放牧巡边,渐渐地熟悉了边境的地形地貌和一草一木,也在心里埋下为祖国守好边防的种子。
  1978年,马提·玉买尔阿力退休了,吐尔买买提·马提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护边员。这一年,他还未满20岁。
  巡边路是寂寞的,通常只有一匹马陪伴在身边。每当有人问起巡边苦不苦时,他总是坚定地回答:“我巡边时的每一步都踏在祖国神圣的土地上,我不觉得孤独,更不觉得辛苦。”
  吐尔买买提·马提巡护的那段边防线要跨过3条宽阔的季节河,穿越4个大山口,翻越一座达坂和六七座山岭,最高的山口海拔达4170米。巡逻往返一次要行走40多公里,每星期至少要巡逻3次。巡边35年,吐尔买买提·马提穿坏了400多双鞋,在边境线上留下了13余万公里的足迹,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
  巡边路上,吐尔买买提·马提遇到过的危险不计其数。有一次,他在山上巡逻时突遇雪崩,虽然下意识紧跑了几步,但还是被飞滚而下的冰雪拍打进了沟壑。他拼命用手中的木棍一点一点捅开覆盖在头顶上的雪盖,花了几个小时才从厚厚的积雪中爬出来。
  回想自己的护边路,吐尔买买提·马提总是很平淡地说:“为了祖国的利益,我无怨无悔,为国守边,是我们兵团人的责任。”
  2021年,吐尔买买提·马提一家从托云牧场二连搬到了场部。在新家里,吐尔买买提·马提制作了一面荣誉墙,上面贴满了荣誉证书。他说,这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子孙后代的勉励。
  在牧场,吐尔买买提·马提家日子过得很红火,还去当护边员,很多人不理解。吐尔买买提·马提说:“我的父辈都是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现在过得好,是为了报答共产党的恩情。”他对小儿子哈里自力·吐尔买买提说:“以前,我和你爷爷护边几十年,戍边就是咱家的传统,啥时候都不能断。”
  如今,吐尔买买提·马提已经退休了,但他还会时不时去曾经巡护过的地方走走看看。他的儿子已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祖国的边防线。
  为国守边,一家三代,帕米尔高原上矗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70年来,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沙漠周边,在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脚下的土地,靠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拱卫好祖国西北边陲。
图为 航拍托云牧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