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窝”变“聚宝盆” 师市持续推进油莎豆种植 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发布时间:2024-11-25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新疆荒漠化面积占到了64.18%,改善生态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发力、久久为功的事业。如何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让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也是生态建设之路行稳致远的关键。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当地探索出在沙漠里种植油莎豆的办法。五十四团兴安镇1.6万亩油莎豆让昔日的“沙窝窝”变成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聚宝盆”,今年亩产500公斤至800公斤。
五十四团兴安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交界处,生态环境恶劣,尝试种植的各种作物都不理想。2017年,当地引种耐旱耐温、耐瘠耐盐碱的油莎豆,没想到很快在沙海里扎下了根。
“当时其他作物基本全军覆没,油莎豆也被风沙吹得叶片发黄,情况不容乐观,但在滴了一次水后却全部返绿了,油莎豆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五十四团兴安镇油莎豆种植户索卫增告诉记者,他今年种植的油莎豆单产70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每公斤5.5元计算,亩收入4000元左右。
为了节水增产,当地推广运用节水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技术,大幅提高油莎豆成活率,产量由最初的200多公斤增加到800公斤左右,把绿色向沙漠深处推进7公里,有效阻止两大沙漠合拢。
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王均亮介绍说:“油莎豆根系比较发达,且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能够把细化的沙质吸附到根系附近,通过生长实现沙质(土壤)板结向土壤化转变,后期就可以再进行其他农业作物种植。”
随着土壤不断改良,当地油莎豆实现“油莎豆+冬小麦”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不仅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减少土地裸露期,彻底解决风沙对沙土地的侵蚀问题。
师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工作人员宋迪表示,从记录的数据来看,种植油莎豆最明显的变化是每年大风天气从将近60场降低到20余场,降水量也从刚开始的50毫米不到增加到现在的120毫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