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首页>手机版>新闻中心>时事要闻

这份“光明快递”载着634个重见光明的梦

发布时间:2025-07-23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77岁的依明古松汗·赛买提被家人簇拥着,孙女在一旁雀跃地问她:“奶奶,你可以看到我吗?”这位被白内障困扰多年的老人,脸上泛起笑意,伸出双手捏了捏娃娃肉乎乎的小脸。
  85岁的史风纲和妻子刘咪环揭开纱布,俩人身上都穿着喜庆的红色服饰,寓意着平安顺遂,这位耄耋老人眼中闪烁着动容的神色:“我和妻子今天终于重见光明,激动,感恩!”
  27岁的买合甫拉·肉苏是病房里为数不多的年轻面孔,当纱布被揭开的那一刻,随着遮住光明的那层迷雾被拨开,他清楚地看见了妻子怀中年幼的孩子正冲着他笑意盈盈。
  ……
  这些动人的场景,是记者连续4天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眼科住院部的病房里,刻入眼中,又在内心翻起无数浪花的共情瞬间。每一次纱布揭开时的屏息,每一声“看见了”的哽咽,都是这份“光明快递”被签收时最动人的回执。
1.“光明快递·启程”
破题:跨越山海的三年之约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常年较长的日照时间,加上紫外线辐射强烈,各族职工群众的眼球晶状体长期受氧化损伤,导致白内障发病率相对较高。
  由于地处偏远的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家庭在面对白内障等眼疾的治疗时,往往因为经济压力而犹豫不决,甚至放弃治疗。眼疾就像一层磨砂玻璃,模糊了日子,也困住了希望。
  如何破题?这份转机,出现在2023年的夏天,广东援疆跨越千山万水,带着“三年之约”的郑重承诺来到这里。
  2023年7月,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新疆喀什召开,对新一轮医疗援疆作出新部署新要求。
  由广东援疆实施的“粤新光明行”白内障筛查防治项目,在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等地开展白内障筛查,每年为受援地1000名符合手术指征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同步为受援地带教培养一批眼科医疗骨干,提升受援地眼科疾病防治水平。
  因此,在广东援疆每年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每年都会有不少于200例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它就像一张足额支付的邮票,让“光明快递”稳稳地送到每个需要的人手中。
2.“光明快递·签收”
转机:从0.1到1.0的生命重启
  “我就愁啊,这眼睛怎么就一点一点看不到了……”记者在病房见到买合木江·艾力时,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脸上,映出眼角的笑纹。这个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汉子,说起视力骤降的日子,声音低了下去。
  2024年5月的一天,买合木江·艾力在地里干活时,发现自己的右眼视力突然变得模糊,起初他以为是劳累所致,休息几天便会好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视力非但没有恢复,反而越来越差,视线里的世界像被泼了墨,最后连眼前的草叶都分不清。这让他心急如焚,视力的下降意味着他无法履行许多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
  买合木江·艾力回忆起那段日子,满脸愁容,当时妻子还检查出身体不适,更是雪上加霜。他长叹一声:“家里的农活全靠我一个人,眼睛看不见了,这可怎么办?”
  从前一天能干五六亩地的农活,到现在的两三亩地,还必须赶在天黑之前回家,看着11岁的儿子木尼赛·买合木江懂事地到地里帮他干活,他的心里既欣慰,却又无比愧疚。
  幸运的是,他很快得知今年的“粤新光明行”马上就要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开展手术,这个项目为他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
  “去医院的路上,连风吹过来都是带着花香的。”今年6月,买合木江·艾力接到了医院的电话。经过筛查和评估,买合木江·艾力符合手术指征,很快就被通知入院准备白内障手术。
  术后,他的视力从0.1恢复到了1.0,当他缓缓睁开眼睛,眼前的世界再次变得清晰起来。他激动地握住医生的手,连声道谢:“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谢谢医生!”
3.“光明快递·护航”
复明:穿透黑暗的精准投递
  晶体轻度震颤、高龄、Ⅳ级棕色核、光感、高血压病、糖尿病,这样复杂的病情,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极具挑战性的白内障病例,让前来手术的东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王虎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医生,我想要早点治好回家。”邹顺元反复念叨的这句话,让王虎心里沉甸甸的。今年88岁的邹顺元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或许是因为年纪大了,邹顺元对家的归属感也比平时更加强烈。
  记者第一次见到邹顺元时,他正在眼科检查室,准备进行最后的术前检查。尽管年事已高,邹顺元的眼神中依旧透露出对康复的渴望。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例,王虎深知手术难度之大,但他也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手术,更是对邹顺元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光明快递”的投递又多了份必须送达的重量。
  7月4日上午9时35分,顺利完成手术的邹顺元即将拆开纱布。“大爷,您看看眼前,能瞧见这束光吗?”邹顺元的左眼能否捕捉到那抹光亮,将直接反映出手术初期的成效。
  随着手电筒的光轻轻扫过邹顺元的左眼,大家屏息凝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邹顺元缓缓转动眼球,努力捕捉那一丝久违的光明。
  终于,他轻轻地点了点头,声音虽弱却充满激动:“看到了,有光!”这一刻,邹顺元的眼睛里又重新装进阳光,照亮了回家的路。
  “这是几根手指?”“三根!”当邹顺元准确地报出数字时,记者留意到他的女儿终于长舒一口气,原本紧绷的神色终于露出笑容。
  这样高难度的病例,在“粤新光明行”项目中并非个例。由于术后伴有水肿,邹顺元的视力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从最初的光感,到预计达到0.5,老人的左眼已然重获恢复光明的希望。
  “爸,我们回家了。”邹顺元在女儿的搀扶下,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邹顺元常挂在口中的那句“回家”,终于不再是隔着黑暗的期盼,而是带着光明温度的踏实归途。
4.“光明快递·续航”
造光:634份希望的生生不息
  “刘院,又见面了。”7月1日,记者时隔一年再次见到了东莞爱尔眼科医院的党支部书记刘斐,他的眼里依旧闪烁着医者特有的热忱光芒。
  地处南疆,这片土地的风沙里藏着更加棘手的挑战。由于许多白内障患者患有剥脱综合征,当脱落物堵塞房角,极易催生继发性青光眼。
  这样的病例对当地医生而言,无异于在黑暗中摸索着破解锁芯。因此,“粤新光明行”的到来,恰似那抹穿透沙暴的光束,播撒着技术传承的火种。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登锋与刘斐的师徒缘分,正是在三年一次次的手术带教中日渐深厚。
  王登锋的成长轨迹,便是最好的见证。从跟着刘斐做助手、递器械,到独立完成手术,如今他已经能够高质量完成一台白内障复明手术,连东莞来的专家都夸他“手术做得相当干净漂亮”。
  这份光的传递,从来不止于单向奔赴。据了解,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每年都会选派1至2名眼科医护人员赴东莞爱尔眼科医院跟岗学习,两地通过“莞图眼科专科联盟”开展线上授课、技能训练、远程会诊等培训。
  对二次援疆的刘辉焜来说,他比任何人都懂这份传承的分量。这些跨越山海的“光明快递”,投递出去的是光明,种下的是能让自己发光的种子。
  自2023年8月“粤新光明行”项目启动以来,刘辉焜见证了科室在无数次技术攻坚与团队磨合中实现突破性进展,直至今年成功完成634例手术,这些来自远方的“光明快递”投递单变得日渐厚实。
  在他看来,比起治好眼疾更重要的是改变观念。要让大家明白,眼睛不舒服不能硬扛,眼药水永远治不好白内障。
  而这,或许就是“粤新光明行”最深远的意义——不仅要治愈眼前的黑暗,更要让大家对健康的信念,像沙漠里的胡杨,扎下根去,守着岁月,迎着光亮。
  正午的阳光掠过沙漠,塔克拉玛干的风沙中,已有新的绿意在悄然萌发。那些被点亮的眼睛,正在看清棉田的长势,看清孩子的笑脸,看清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