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发布时间:2025-09-19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图为 牛艳红(右一)带领团队实施右侧颊部病损切除术。
近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抓实医疗卫生行业特色,深化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与医疗技术水平,为各族职工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9月15日,记者走进口腔科,科室内设备齐全,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全科科室。自从援疆专家牛艳红来到科室后,她推行“师带徒”模式,带领科室医生结合医院实际诊疗需求,积极开展多项医疗新技术,助力科室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新技术推广初期,语言障碍成为医患沟通及师徒教学的小阻碍。口腔科主治医师迪力夏特·吾加西木主动当起“翻译官”,帮助病人无障碍就医。他还主动充当起牛艳红与其他同事之间的“纽带”,及时传递工作中的关键信息,助力科室团队协作更顺畅。工作中,两人既是配合默契的搭档,更是互帮互学的伙伴,在技术交流与语言互动中共同进步。牛艳红凭借专业的医疗技术与真诚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广泛信赖,与科室同事、各族患者结下了深厚情谊。
“来到三师后,我深入了解了同事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我们临床服务的患者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认可。面对疾病,我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工作之余,我们是分享生活点滴的朋友。”在牛艳红看来,医疗技术的传承不仅是操作技巧的传递,更是民族情感的交融。
立足临床一线,牛艳红坚持带领团队开展手术。术中,她通过手把手实操指导,将核心操作技巧与宝贵临床经验倾囊相授,既助力提升医院医疗“造血”能力,又能让当地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通过9个月的临床带教,现在科室医生的诊断治疗更标准化,病历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牛艳红说。
如今,科室的变化肉眼可见。“牛主任是颌面外科专家,遇到创伤性疾病、肿瘤等疑难杂症,她总能帮我们明确诊疗方案。在她的指导下,我们每周开展教学查房,成功开展多项三四级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年轻医生也能独立完成一二级手术了。”迪力夏特·吾加西木说。
在消化内科病房,护理负责人马真真正用维吾尔语与患者奴尔古·阿不拉交流:“阿姨,今天肚子还疼吗?有没有按时吃药?”老人紧紧拉着她的手,脸上洋溢着笑容,连连点头说:“吃了吃了”。这温暖的一幕,只是医院里无数民族团结小故事的一个缩影。
前不久,奴尔古·阿不拉因腹痛加剧紧急入院,医生第一时间接诊并制定诊疗方案。起初,老人因普通话不流利,表达病情时有些吃力,而马真真恰好会说维吾尔语,与老人沟通顺畅。她不仅用专业护理守护患者健康,更以耐心与真诚搭建起跨越语言的“连心桥”,让这段医患情成为医院里温暖的民族团结注脚。
“奴尔古·阿不拉阿姨入院时腹痛剧烈、面色苍白,我们第一时间安排救治,今天是治疗第二天,症状已明显好转。”马真真说。考虑到老人血糖偏高,医院还邀请内分泌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全力帮助老人康复。
“消化内科维吾尔族患者占比高,为了方便沟通,我们积极向同事学习维吾尔语,这样能更顺畅地与患者交流病情。”马真真的话,道出了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用语言打破沟通障碍,用真诚守护群众健康。
师市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远起介绍:“医院的医务人员同心聚力,把守护职工群众健康作为医院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医院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累计为困难患者捐款5万余元,为‘三无’患者减免医药费超10万元;每年深入团场、连队开展义诊40余场次,送医送药并宣传惠民政策。”
在兵地融合与对外协作的道路上,医院同样步履坚实。2024年12月,在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与师市党委支持下,医院与广东医科大学合作共建附属总医院,通过“1+1+1”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医疗“造血”能力,把医院逐步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和民族团结粤兵样板。今年8月26日,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师市总医院举行签约揭牌仪式,正式开启双方携手共进、共同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新篇章。
师市总医院始终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团结工作常抓不懈,以援疆技术为桥、以惠民举措为帆,在守护各族职工群众生命健康的征程中,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师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医院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强化内涵建设,推动医疗技术精益求精、服务质量升级换代,致力为辖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医疗事业发展新华章。”张远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