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初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时,干燥的风卷着沙粒扑面而来,与广东肇庆湿润的空气里夹杂着桂香截然不同,那时只觉得天地辽阔,却也暗自记下这份水土的“生涩”。如今高考落幕,翻看学生写的卡片——“陈老师,你就像一束光照进我的生活”,指尖抚过纸面,我忽然明白——这片土地的风里,藏着的不仅是干燥,还有让我坚守的力量。
作为广东肇庆中学的化学教师,初到新疆的前三个月,我总觉得自己像一块被烈日晒透的干毛巾,任怎么攥都拧不出半滴水来。干燥的空气无孔不入,白天走在阳光下,皮肤会有细密的紧绷感;到了夜晚,喉咙里像塞了团干棉花,连呼吸都带着沙砾的涩意,总要床头备着水杯,才能勉强熬过漫漫长夜。但在备课时,来自援疆工作队的温暖从未缺席,教师刘新亮端来的一碗热汤、陈馨递来的几块哈密瓜,让我逐渐适应了这片土地。
真正让我扎根的,是学生们眼里渴求知识的目光。每当我在教室里时,学生们总是围着我追问还没有理解的课业难题,办公桌上不知何时多出一盒润喉糖……这些点点滴滴让我明白,援疆从来不是单向的“支援”,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学生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如同荒漠中的绿芽,而教育就是最好的浇灌。
面对学生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我与化学备课组制定了“分层+微专题”复习方案:基础薄弱生每天完成6道基础题巩固,能力突出者每周挑战1套拓展卷提升。课堂教学则是聚焦高考微考点,如“有机分子共线共面”利用分子模型动态演示微观结构,通过典型例题构建“原电池电极判断”的思维框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每节课获得切实提升。
我主持的市级课题《基于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微专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为这场“微革命”的引擎。每节课专攻一个考点,用“例题—建模—练习”三步法,让学生每节课多拿1—2分。今年6月,我在“粤疆同心”活动中做的《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微专题教学》讲座,被巴楚的教师反复转播。有名教师告诉我,用我的方法,班里平均分涨了6分。
这一年来,我的办公室成为青年教师的“充电站”。我与朱莉、汪小兰等3名老师结为“师徒对子”,反复批改教案、打磨实验步骤是常有的事。如今,她们也正在把这份光传递。
在兵团“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我的微信里存着许多学生的聊天记录。当学生为自己的数学成绩沮丧时,我会翻开他们的化学试卷鼓励道:“看,这道题你的思路多清晰!”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曾想辍学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重拾学习信心,后来他告诉我:“老师,我想去您家乡广东上大学。”今年高考,他的成绩超过了录取线。
放榜那天,办公室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本上线率大幅提升,总上线率也实现显著增长。最让我欣慰的是,一名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进入自治区前列,这不仅是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孩子兴奋地指着窗外说:“老师,看我们种的胡杨!等它长大,我们就回来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大树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
“援疆是种,把根扎下去,就会开花。”微风拂过,嫩绿的枝叶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那些课堂上的欢呼、青年教师的成长、学生的点滴进步,终将在这片土地上,开出最茂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