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项目管家”的援疆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28 12:01: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图为 姜传平(左)和同事讨论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这片充满希望与奋斗的热土上,来自岭南的春风正悄然改变着叶河两岸的面貌。叶尔羌河的风带着沙砾,却吹不散我心里的笃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为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负责援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专职干部,我的工作就是把广东的项目管理经验、产业理念播撒进这片戈壁,等待着它们生根发芽的那一天。
  援疆项目,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厚重嘱托和边疆群众的热切期盼,项目资金更是涉及民生、产业、人才等多个维度。我深知,“项目管家”的工作任重道远,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我时常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建设一线,将沿海地区成熟的项目管理理念与边疆实际相结合,建立起一套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从最初的可行性论证、立项申报,到严谨的招标采购、过程监督,再到最终的竣工验收、绩效评估与后续维保,环环相扣,层层把关。
  “援疆资金是广东人民的情谊,更是国家赋予的责任,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每一个项目都要经得起时间和职工群众的检验。”我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这套体系如同无形的“精密导航仪”,确保了每年数十个援疆项目高效、规范、廉洁运行,资金拨付及时准确,项目进度清晰可控,风险隐患无处遁形。
  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不分早晚深入施工现场已经成为常态。无论是烈日炙烤的农田水利工地,还是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亦或是书声琅琅的校园建设现场,我都实地查验工程质量和进度。
  面对施工难题或部门协调的不畅,我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主动推动问题快速解决,保障了一批惠及民生的重点项目如期甚至提前发挥作用。当新建的现代化幼儿园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当标准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车间助力各族职工群众大幅增收,当沙漠里试种的芦竹冒出嫩绿的新芽……这些时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心底的暖流。
  产业援疆是增强当地“造血”功能的关键。为此,我积极推动广东前沿产业资源与师市的优势嫁接。我深度参与和引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不仅延伸了师市特色林果产业链条,更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甜蜜产业”惠及更多种植户。我精心协调落地的劳动密集型卫星工厂,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难题,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与增收梦想。
  援疆这段岁月,早已在我生命里刻下珍贵的印记。从岭南到西北,虽然偶尔也会想家,但每次看到项目清单上的“已竣工”,看到各族职工群众脸上的笑容,所有辛苦都值得了。接下来,我还将把每个项目的成效梳理清楚、把经验沉淀下来,也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让项目规划不仅接地气,更要连着民心。
  叶尔羌河的流水依旧奔腾不息,就像我们援疆人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种下的产业种子会继续生长,架起的连心桥会越变越宽。让援疆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持续生长,结出更多惠及民生、助力发展的硕果。这,便是我作为援疆人向这片土地、向两地人民交出的最赤诚答卷。
姜传平 口述 三师融媒记者 黄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