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家庭医生+医养结合”守护群众健康

——兵团三师四十四团永安镇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12:09: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冯步婷 张娟红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8月12日一大早,戈壁滩上的凉气还未散尽,兵团三师四十四团永安镇医院的家庭医生张超民已经背着医药箱,踩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幸福小区。83岁的独居老人王大爷早已在门口等候,“张医生,今天可得再帮我看看降压药怎么吃,前阵子总觉得头晕。”张超民熟练地解开医药箱扣,取出电子血压计缠在老人腕上,另一只手翻开磨得卷边的病历本,这是他本月第二次上门服务,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老人近半年的血压波动曲线。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团镇23个连队(社区)已成常态。从连队农家小院到小区楼房,家庭医生的白色身影穿梭在街头巷尾,将医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
签而有约
家庭医生守护群众健康
  “以前最怕老毛病犯了没人管,现在赵珍医生每周都来,比亲闺女还贴心。”群众李秀兰坐在沙发上,挽起袖子配合血糖检测。3年前,老人因突发心梗住院,出院后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直担心独自生活的她。2011年9月,团镇医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赵珍家庭医生服队主动上门签约,从此成了老人家里的“常客”。
  在团镇医院,像张超民、赵珍这样的家庭医生共有9人,他们与护士、公卫医师、卫生员组成9支服务团队,分片负责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不同人群,团队制定了“一人一档”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采取定期上门巡诊;对于上班族,则利用周末时间提供签约服务;对于青少年儿童,联合辖区学校开展健康筛查。​​
  截至目前,团镇医院已完成个人签约76355人、家庭签约4265户、重点人群签约15948人。这些数字背后,是家庭医生在基层一线服务职工群众的故事。
医养结合
上门服务暖人心
  “血压135/85,心率78,都挺好的。就是您这饮食得再清淡点,盐摄入量得控制住。”在居民买买提·玉素甫老人家中,医养结合服务团队的护士古丽扎尔·艾尼玩一边记录数据,一边给她的女儿讲解护理要点。买买提·玉素甫因脑中风卧床3年,过去每月至少要去医院两次,儿女轮流请假陪护,既耽误工作又增加开销。
  2022年,团镇医院推出“医养结合”上门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定期到买买提·玉素甫家中,提供血压、血糖检测等基础医疗服务,还指导家属进行褥疮护理、肢体按摩等康复训练。
    “现在一个月上门1次,有紧急情况随叫随到,我们再也不用为送老人去医院发愁了。”买买提·玉素甫的女儿算了笔账,去年一年节省医药费和交通费近万元,更重要的是,老人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
  团镇医院院长张华介绍,医养结合服务团队由医疗、护理、中医康复等专业人员组成,配备便携式诊疗设备,能为居家老人提供从健康监测到康复护理的全链条服务。“我们探索出‘养、医、护、复’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就是要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既能养老又能治病。”
创新实践
织密健康防护网​
  “以前医院床位总是紧张,有些慢性病老人住院占着床位却不需要特殊治疗,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反而住不进来。”团镇医院临床医技科负责人唐晓龙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曾是困扰医院发展的难题。医养结合服务推行后,这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2024年的第四季度,医院平均住院日较上半年缩短1.2天,床位周转率提高23%。​
  这种变化源于服务模式的创新。团镇医院建立“医院住院治疗+居家康护+入户随访”的分级服务体系,急重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居家康复,由家庭医生团队负责后续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就近配药等基础服务。“这就像给患者画了一条‘健康路线图’,让每个人在合适的地方得到合适的治疗。”张华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是简单的签个字,而是要真正成为职工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张华表示,医院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优化中医理疗、心理疏导等服务项目,让家庭医生不仅能治病,更能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从清晨的敲门声到深夜的微信回复,从医院的诊室到居民的客厅,团镇医院的家庭医生们用脚步丈量着健康的距离,用专业守护着生命的温度。在这片热土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养结合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职工群众的生活,让“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养老看病无缝衔接”的愿景照进现实,为万千家庭撑起一片健康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