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赵妈妈”用点滴陪伴织就民族团结爱心网

发布时间:2025-11-11 11:38: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董艳婷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图为 赵晶给学生上法治课。

  在兵团三师五十三团第二中学,副校长赵晶有一个比职务更响亮的称呼——“赵妈妈”。这声称呼,不是职务赋予的荣光,而是孩子们从心底涌出的依赖与亲近。
  二十五载寒来暑往,赵晶不仅将教育的根须深扎边疆沃土,更以文化为舟、以爱心为桨,在孩子们心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民族团结连心桥,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生根发芽。
初心如磐:从父辈手中接过“扎根”的接力棒
  “我是听着父辈‘把沙漠变良田’的故事长大的。”聊起扎根边疆的缘由,赵晶的话语里带着传承的温柔。那份建设兵团、守护边疆的情感,早已在她童年时悄然种下。
  当赵晶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这份童年埋下的情感瞬间有了方向:“未来的发展在孩子,教育就是民族团结最深刻的实践。”这份初心,如灯塔般照亮了她二十五年的坚守。
文化润心:让“民族团结”种子在共学中发芽
  漫步在校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书法教室里,墨香氤氲,孩子们感受“横平竖直”里的文化风骨;剪纸课上,彩纸在指尖翻飞,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你递剪刀我铺纸,合作剪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图案;珐琅掐丝工艺坊内,金属丝勾勒轮廓,彩砂填充色彩,孩子们的小手共同描绘着牡丹、长城等象征中华民族的图案,在专注创作中悄然读懂“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深意——这里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最鲜活的课堂。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要以文化为纽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融入孩子心中。”赵晶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在她看来,比起生硬的说教,孩子们一起研墨、一起剪纸、一起创作的过程,更能让“我们是一家人”的认知扎根心底。
  如今,校园里的文化活动早已成为常态,孩子们在共学共融中拉近距离,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破土而出。
爱育同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清晨的书声琅琅中,总有赵晶巡视课堂的身影;正午的食堂里,她端着餐盘坐在孩子们中间,“今天饭菜合口味吗?要多吃点蔬菜”的叮嘱温暖人心;黄昏的校门口,伴随着“注意安全,早点回家”的关怀,她目送每个孩子离校。
  这份细致入微的关爱,源自赵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坚定信念。她的足迹遍布团镇12个连队,“一个都不能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她在一次次家访中踏出的坚实脚步。
  她的这份执着,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教师阿吉古丽·托合提说:“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事,更是在日常交流的关怀与尊重中自然形成的。通过这几次和赵副校长一起去学生家里家访,我懂得了很多。现在,我更加重视在工作中倾听和理解他人,也让我学会用更亲切、包容的方式与不同的学生、家长沟通,让教育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在学生心中,赵晶的爱细腻而长久,是那个“时而严厉、时而温柔”的依靠。赛比热·赛伯尔同学回忆起和她的相处,眼神里满是依恋:“课上我回答错问题,她从不会批评我,而是笑着引导我慢慢思考;当我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她会批评教育我,严肃地跟我讲道理;当我们心情不好、有烦心事时,她也会跟我们谈心,帮我们解决烦恼。”
  正是这份“以心换心”的守护,让“赵妈妈”成了赵晶最珍贵的“勋章”。从课堂到食堂、从校园到家庭,她用点点滴滴的陪伴,织就一张覆盖校园的民族团结爱心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份温暖中感受到“家”的归属感。
  25年,赵晶用心守护民族团结的育人事业,用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用母爱般的温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烙在孩子们心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校园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