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设施农业结硕果 乡村振兴添活力

——兵团三师四十九团海安镇

发布时间:2025-11-12 12:10: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董娜 依马木买地·吐鲁甫 殷晓霞 何斌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深秋时节,兵团三师四十九团海安镇各连队的设施农业基地大棚里生机盎然。
  11月7日,记者走进团镇十四连设施农业基地,清新的蔬果香气扑面而来。在职工羊衣进的蔬菜大棚内,藤蔓间菜瓜青翠欲滴,各色小番茄缀满枝头,翠绿的辣椒则饱满鲜亮,满眼生机。在蔬菜分拣包装区,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对采摘的新鲜蔬菜进行分拣、清洗、打包。
  今年,第三师农科所在该基地开展科学实验,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苗,搭配科学配比的肥料,使蔬菜产量与品质均明显提升。
  基地负责人张小春介绍,基地共有22座温室大棚,主要种植黄瓜、番茄、莴笋、豇豆等蔬菜,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模式,产品主要销往团镇周边超市与农贸市场。
  近年来,团镇紧扣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以设施农业为抓手,持续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一座座大棚成为职工群众的“致富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破解设施农业初期成本高、技术缺难题,团镇率先出台专项扶持举措:建设大棚的职工群众可享受补贴与平价水电,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低息贷款,切实降低种植门槛;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从大棚选址规划到土壤改良,全程提供免费指导,助力职工解决生产难题。
  在销售方面,团镇主动与周边商超、农贸市场、单位食堂等主体对接,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打造家门口的绿色果蔬供应基地,建立“基地+超市+院校+市场”销售模式。
  此外,该团镇充分利用援疆省市资源,与内地商超合作,通过“订单式”销售,将南疆特色果蔬销往全国。
  八连职工黄超种植的大棚里,第二季黄瓜正处于盛果期,嫩绿的黄瓜挂满枝头。今年上半年,他种植的西瓜、西红柿、辣椒等蔬果,凭借错季上市的优势和优良品质早早被订购一空,收入较往年增加了近一倍。
  “我种的2座大棚,上一季西瓜、黄瓜等果蔬净利润5000多元,这一季黄瓜、豆角等能卖6000多元。”黄超眼里满是期待。
  在科技与政策支持下,团镇各连队积极探索高效种植模式:十四连主推“辣椒+黄瓜+草莓”一年三茬种植模式;八连则主打“黄瓜+番茄”轮作,果蔬错季上市不仅让土地利用率提高50%,更让职工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
  “八连有14座温室大棚,目前种植了白萝卜、芹菜、蒜苗、黄瓜、豆角等作物,现已陆续开始预订,总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八连党支部书记齐心说,“党支部将继续探索增收致富途径,引导职工群众种植特色、高效益农作物,带动更多人增收。”
  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还让职工群众的收入稳步增长,辐射带动团镇及周边3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十四连职工马秀兰曾经以种植棉花为主,如今,在基地分拣包装区工作,每月能挣到3000元工资,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以后我也想试种几座大棚!”马秀兰干劲十足。
  如今的四十九团海安镇,设施农业已从单一的蔬菜种植,向“种植+观光+采摘”融合发展模式拓展。每到周末,周边群众专程来到基地体验大棚采摘,新鲜的草莓、圣女果成了抢手货。团镇依托现有资源,计划打造集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让设施农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