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兵团三师四十四团永安镇九连棉田里,她行走在齐腰高的棉株间,目光专注而坚定。这位坚守了30年的“棉田守望者”,就是“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疆农发集团(供销社)有限公司科研负责人、正高级农艺师刘晓红。
1995年,刚走出校门的刘晓红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扎根新疆基层农业科研领域。30年来,她始终坚守棉花育种岗位,培育出多个优质棉花品种。其中,“新陆中61号”的培育过程长达17年。
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刘晓红感慨道:“最困难的时候是品种稳定性测试阶段,连续三年遭遇极端天气,试验数据几乎全部作废。”但她没有放弃,带领团队扎根田间,白天记录数据,夜晚分析结果。最终攻克技术难关,培育出适应本地气候、产量高、品质优的棉花品种。
2024年,“前海211”通过国家审定,这一消息让师市棉农欢欣鼓舞。“这个品种不仅兼顾了产量和品质,还充分考虑了职工群众的种植习惯。”刘晓红介绍,在品种筛选过程中,她多次走访入户,了解群众的种植需求,对品种进行针对性改良,让新技术、新品种真正惠及各族群众。
刘晓红深知科研成果只有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因此,她积极投身技术服务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业技术送到兵团及地方群众手中。在推广过程中,她始终把职工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
推广“干播湿出”技术时,不少职工群众因操作不当遭遇出苗难题。得知情况后,刘晓红立刻组建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群众调试播种机、控制浇水时间。
四十四团永安镇群众克热木·艾力至今记忆犹新:“2019年,我家棉田出苗率不足60%,刘老师连续一周都在地里指导,帮我挽回了损失。现在我家棉花出苗率高了,亩产也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打破语言和地域壁垒,刘晓红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农发集团“庄稼医院”,通过抖音发布农业关键技术讲解和农事信息建议,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实现科学种植。
在刘晓红的努力下,累计培训职工约1.5万人次,间接受益农户6万余人次。“庄稼医院”农化服务项目在2023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刘晓红说:“我感觉很荣幸,这是对我技术服务工作的认可。”
在促进兵地融合与民族团结方面,刘晓红有着自己的坚持。她每年组织多场兵地联合培训班,不仅传授农业技术,还搭建起兵团与地方种植户交流互助的平台。在她的倡导下,兵地群众结对帮扶,分享种植经验,形成“技术互学、经验互通、情感互融”的良好氛围。
巴楚县恰尔巴格乡4村种植户买买提明·吾守尔与四十九团海安镇职工王军结对后,两人共同改良种植技术,带动周边20多户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30年来,刘晓红不仅培育出优质棉花品种,更培养出一批批农业技术人才。在她的团队中,有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她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注重精神传承,带着年轻人扎根田间,体验科研的艰辛与快乐。
“刘老师常告诉我们,农业科研要接地气,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技术员卡依沙尔·热合曼说。在刘晓红的影响下,她立志成为一名服务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对于新时代投身基层农业科研的年轻人,刘晓红寄语道:“做这一行一定要有耐心、扛得起责任,把根扎在基层,把心交给农民,用技术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获得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兵团巾帼建功标兵、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众多荣誉的刘晓红,最看重的还是职工群众的认可。“每次看到职工群众丰收时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她说。
如今,刘晓红依然坚守在棉田里,用执着坚守,培育更多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用真情与汗水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在三师大地上书写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