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明办立足职工群众实际需求,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有形的举措、有感的服务、有效的行动,全面提升师市各街道、团镇乡村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用“乡言乡语”讲述“大道理”
近日,四十五团前海镇沁园社区开展“红白理事会 理出新风尚”宣讲活动。
活动中,宣讲员围绕“摒弃‘天价彩礼’、倡导文明婚嫁”等内容,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阐释移风易俗意义,引导居民转变婚丧嫁娶观念。
师市文明办积极探索创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的作用,创新推出“小板凳上微宣讲”“小板凳上齐议事”“小板凳上话家常”工作模式。组建23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队伍,常态化走进职工群众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讲述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师市文明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着力破除铺张浪费、攀比炫富等陈规陋习,大力弘扬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的时代新风。
用“文艺活动”演绎“新气象”
“自从连队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连队党支部经常组织理论宣讲,还带领大家跳广场舞、包粽子,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四十四团永安镇五连职工努尔艾提·艾山说。
在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覆盖各社区、连队,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阵地。这里不仅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广场舞教学、传统节日活动,更将杜绝高额彩礼、倡导勤俭持家等文明理念巧妙融入各类活动中,让职工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新风的熏陶。同时,精心策划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文化惠民主题活动,精心创作一批贴近民心、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将新风尚传递到千家万户,让文明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师市还在各社区、连队精心打造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墙。这些墙面以移风易俗、传统美德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设计,实现“一墙一景、一墙一品”。生动的画面与温馨的标语,不仅扮靓了宜居宜业的和美社区、连队,更成为传播文明理念的无声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勾勒出移风易俗的崭新图景。
用“榜样模范”带动“邻里人”
“学有榜样、行有楷模”成为师市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由30名全国及兵团道德模范组成的宣讲团,围绕抵制高价彩礼、弘扬家风家训等主题,深入团镇、街道、学校、社区开展宣讲活动。2024年至今,宣讲团已开展90场活动,足迹遍布辖区各处,超万人次职工群众现场聆听。
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挖掘职工群众身上闪光的道德力量,以“看得见、学得到”为标准,通过职工群众推荐、民主评议,评选出36户“最美家庭”、2021户三星“美丽庭院”、100户四星“美丽庭院”。这些身边典型或是孝老爱亲的模范,或是勤俭持家的能手,他们的事迹在连队、社区传颂,成为职工群众争相效仿的标杆。
文艺创作成为传播榜样力量的重要载体。推出以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为原型的电影《父亲在远方》、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前东为原型的话剧《昆仑之子》,将榜样故事搬上舞台、影视剧,让职工群众在艺术中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同时,立足实际,制定“连规民约”,依托群众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开展“讲、带、帮、议”活动,将移风易俗纳入规范。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共识,职工群众户均开销节省近万元。
用“优质服务”做好“贴心人”
4月5日,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七连多功能活动室内,一场温馨简朴的婚礼热闹举行,新人与亲友欢聚,现场洋溢着幸福氛围。
曾经,婚礼攀比之风盛行,高价彩礼、奢华排场让不少家庭倍感压力,五十三团金胡杨镇精准锚定这一民生痛点,以婚俗改革为抓手,积极倡导“喜事新办、婚礼简办”新风尚。通过入户宣传、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职工群众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索要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七连党支部书记王强说:“过去宴请宾客时,一桌酒席花费288至588元。如今,大家选择在连队活动室举办婚礼,每桌费用控制在200元以内,还省去了场地租赁费用,迎亲队伍从繁化简,婚礼回归‘幸福’本质。”
这一转变,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有力引领。师市创新推行“事前沟通、事中参与、事后回访”工作模式,鼓励职工群众在婚丧事宜前主动向连队(社区)党组织报备。党支部书记化身“文明司仪”,亲自操持婚庆、治丧仪式,让喜事更具仪式感与意义,葬礼既庄重肃穆又节俭适度。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师市各基层党组织累计协助职工群众筹办婚丧活动1100余场次,大幅降低办事成本,切实减轻职工群众负担。如今,职工群众的获得感满满,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不断提高,一幅和谐文明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