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三师检察机关聚焦办案中发现的个别团镇农田残膜乱堆放问题,通过专项部署、数字赋能、部门协作、深度参与等举措,逐步从个案监督拓展为对辖区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的类案治理,推动清理各类垃圾5万多吨,以检察办案有力守护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绿水青山。
从个案排查到全域覆盖 专项部署织密监督网络
为系统治理辖区各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师检察分院制定《三师辖区各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大排查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两垦区院从最初针对1个团镇的个案问题监督,逐步扩展到对所有团场的类案监督,全面摸排辖区乱堆放、乱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田残膜等环境污染问题线索。目前,已完成对9个团镇的专项检查,实地勘查16处残膜堆放点,发现各类问题8个,对3个团镇立案监督,有效遏制了固体废物污染扩散态势。
三师检察分院及图木舒克垦区人民法院组建3个工作小组,率先对五十一团唐驿镇开展初步核查,发现某连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堆放大量建筑垃圾、农田及未利用土地上堆积大量农田残膜等问题。基于该发现,工作小组进一步深入四十五团前海镇、四十九团海安镇等团镇开展深度调查取证,通过测量堆放点容量、记录违规倾倒轨迹、固定混堆证据等方式,详细掌握了农田残膜堆放点容量超限、管理失序、违规倾倒等共性问题。通过督促整改,五十一团唐驿镇投入50万元清运建筑垃圾5万吨、农田残膜360吨;四十九团海安镇清运外围违规倾倒物,并协调回收企业对超容量堆放点进行系统清理,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从分散管理到协同联动 部门协作凝聚治理合力
调查过程中,三师检察分院不仅主动与农业农村局对接,获取了辖区60处残膜堆放点的面积、容量、实际堆放量等核心数据,以及年均残膜产生量和各残膜回收再利用企业年处理能力等信息,还联合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核查堆放点土地性质与规划合规性,摸清占用未利用地、邻近永久基本农田的违规点位。这种跨部门协作打破了以往农业部门管残膜回收、自然资源部门管土地审批、生态环境部门管污染监测的分散管理格局,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商机制,定期汇总分析污染治理难点,推动解决了残膜堆放点规划冲突、跨区域清运协调等问题,形成“数据共享—问题会商—联合处置”的闭环治理链条,提升了治理效率。
从数据整合到智能赋能 数字检察提升监督精度
积极探索数字检察模型应用,从零散数据收集到精准分析研判,通过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碎片化数据,搭建涵盖60处残膜堆放点的地理位置、容量阈值、实际堆放量、污染等级的动态数据库,通过设置容量超限、混堆比例、周边敏感区域距离等核心指标,精准识别风险等级。通过对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挖掘,不仅实现对四十五团前海镇残膜与生活垃圾混堆、四十九团海安镇堆放点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的精准定位,还能提前预警即将达到容量上限的堆放点位,让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检察建议到长效治理 深度参与推动标本兼治
聚焦发现的突出问题,积极向团场和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建立“清单式跟踪+销号式管理”机制,将整改时限、责任主体、验收标准纳入台账动态督办,组织相关部门对整改情况“回头看”,采用无人机航拍、土壤采样检测等方式评估整改效果。同时推动建立长效机制,指导团镇落实自治区《废旧地膜分类分级规范》,将高杂质残膜纳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促成相关部门通过推动团镇明确整改时限与问责机制、设置隔离设施、建立常态化巡查制度,形成可复制的“排查—整改—监管”治理模式,实现了从解决具体问题到构建长效治理体系的转变。
三师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专项监督,通过推动辖区全覆盖检查、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监督问责跟进等举措,推动残膜分类分级处置,实现污染源头防治,以检察“蓝”守护生态“绿”,筑牢师市生态文明司法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