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要闻

沃野绘“丰”景 欢歌庆佳节

——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发布时间:2025-09-24 16:51:00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作者:邵红 王中雪编辑:丁文慧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又是一年秋分日,2025年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广大农民在丰收的时节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职工群众怀揣丰收的喜悦,以田间的累累硕果为墨,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增收致富的崭新篇章。
  今年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一盛事,欢庆的暖意与粮果的清甜交织,让这个丰收节更添别样意义。上半年,师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3%,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师市已有9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25年兵团农业品牌目录,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丰收在望 瓜果飘香满田园
  金秋时节的三师大地,是瓜果的“盛宴”。红枣、冬枣、梨子、葡萄、核桃等林果陆续进入丰收季,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职工群众采摘、搬运、分拣的忙碌身影,一派“果满枝头人欢畅”的丰收图景。
  近日,师市1.14万亩冬枣迎来丰收旺季。在四十九团海安镇十三连的冬枣种植园里,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冬枣挂满枝头,采摘人员忙着采摘冬枣。“我们日采摘量有3吨多,今年冬枣品质很不错,亩产1.4到1.5吨。”新疆禾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杨文军说,今年的挂果量比往年明显增加。
  在四十四团永安镇原种连冬桃园,连片桃林郁郁葱葱,饱满的冬桃缀满枝头,职工群众穿梭林间忙着采摘、搬运。种植户王凌君介绍说:“这个晚熟品种生长周期长,口感和风味更佳,储藏时间也更长,每日销量7至10吨,收入很可观。”
  同样迎来丰收的还有四十四团永安镇二十连的南果梨园。这片引自东北的1000余亩南果梨,如今已进入成熟采摘期,泛红的果实在阳光下鲜亮夺目。
  “今年果品品质特别好,亩产约1200公斤,预计总产量超1300吨,收购商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果子供不应求。”图木舒克市唐王城机场生态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宋坤鹏笑着介绍。
  目前,师市林果种植面积48万亩,今年各类水果总产预计93万吨。
良技在手 科技赋能高效种植
  “良技”是丰收的“金钥匙”,更是师市农业高产的核心支撑。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科技正让师市的田野焕发新活力。
  6月底,师市冬小麦迎来丰收,冬小麦“百千万”分别达708.76公斤、687.67公斤和664.5公斤。这一高产的取得,正是“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双轮驱动的成果。通过选用高产、抗倒伏性强的“新冬59号”冬小麦,采用缩行增密、精准化控、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实现小麦生长全周期精准管理,全方位提升粮食产能。
  如今,师市的农田从人工打药变为无人机飞防,浇灌从大水漫灌升级为精准滴灌,农业生产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
  今年,师市23万余亩冬小麦全面推广“干播湿出”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每一株麦苗都能“喝饱水、吃好肥”,实现一播全苗、一播壮苗。
  师市还全面推广棉花套种孜然种植模式,采用北斗导航设备的大马力拖拉机,配备先进的“棉花+孜然”复合式套种精量播种机,采用铺膜、滴灌带铺设、播种、覆土等机械化作业,正播、套种孜然总面积57.2万亩,实现“一田双收”,成为当地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今年种了50亩棉花,全部套种了孜然,一亩地有50公斤的产量,按照市场行情,每亩孜然能增收1000元。”五十一团唐驿镇三连种植户艾合买提·西力甫说,全程机械化管理不仅省工省力,棉花长势也十分喜人。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高科技新装备纷纷“入驻”田间地头,如今已经成为师市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师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98万亩棉花采取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棉花打顶机器人等技术,让种植户从整地到春种夏管秋收,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师市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3%以上。
特色产业 拓宽增收致富路
  9月15日,在五十四团兴安镇油莎豆种植基地,新型高效收获机正在田间穿梭作业。经过旋耕采挖,一粒粒色泽暗黄、外壳坚硬的油莎豆破土而出,粒粒饱满的油莎豆被“收进”车厢。“我们今年种植120亩油莎豆,全程机械化种植很方便,每亩利润在1300块钱左右。”种植户王秀玲说。
  自2017年规模种植以来,团镇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如今五十四团兴安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油莎豆种植生产加工基地。据统计,当地2016年人均收入1.85万元,2024年人均收入增长到3.81万元,现代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带动当地人均增收近2万元。
  在四十五团前海镇二连澳洲蓝龙虾养殖基地,阳光洒在养殖池塘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水草摇曳,为龙虾营造了优质栖息环境。随着养殖人员拉起地笼,一只只体格健硕、色泽鲜亮的澳洲蓝龙虾跃出水面,挥舞着有力钳足,活力十足。
  “我们5月份投放了60万尾虾苗,经过近5个月精心养殖,现在龙虾体重最小近100克,最大达到200多克,完全满足上市要求。”该养殖基地技术员徐中雨向记者介绍,每亩产量能达250公斤,预计总产量12.5吨。
  自2024年引进澳洲蓝龙虾试养以来,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已逐步形成从生态养殖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该养殖基地已带动周边10多户人家发展水产养殖,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
  沃野田畴庆丰收,欢歌笑语话振兴。稻谷金黄、棉花如雪、瓜果飘香、虾蟹肥美……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四季皆有丰收景,田埂间的丰收故事正不断续写,职工群众的幸福乐章正愈发嘹亮。